[实用新型]具有RFID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24226.1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0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文光俊;王波;孙文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H04M1/725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周永宏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rfid 读写 功能 移动 通信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RFID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读写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实现对进入读写范围的标签的自动识别。通过把标签贴在物品上,可以实现对物品的全程跟踪和管理。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读写器模块、天线和标签三部分构成。读写器模块产生射频能量,通过天线向电子标签发射射频能量,电子标签(无源)接收到射频能量之后被激活,电子标签取得射频能量和指令之后反射信号,读写器模块通过天线接收电子标签反射回来的信号,对标签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混频、解调、解码和译码处理,使射频信号转换成外部终端能够处理的数字信号,实现对标签内存储的固定数据和数据区的数据进行读的操作,另外,还可以对标签进行写、锁和杀死操作。
移动通信终端是人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口设备,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信息的传递(传输和交换),在信源端,必须要将原始信息首先变换成电信号,然后再将电信号变换成在无线通信网中适合传输和交换的传递信号;在信宿端,则要实现反变换,还原成原始信息。这种把原始信息在无线通信网的传递过程中,完成上述变换和反变换的装置就称为无线通信终端设备。移动通信终端作为人们享用无线通信业务的直接工具,承担着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界面,完成所需业务功能和接入无线通信网络等多方面任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将移动通信终端与RFID读写器结合实现两者之间的通信,提供了具有RFID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具有RFID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包括移动通信终端模块和RFID读写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模块和RFID读写器模块分别包括一用于两者之间相互通信的数据通信接口。
上述移动通信终端模块还包括应用处理器、数字基带处理器、射频组件、天线接口、内存和人机交互接口,所述数字基带处理器、内存、人机交互接口和数据通信接口与应用处理器星型连接,所述天线接口、射频组件和数字基带处理器一次串联连接。
上述RFID读写器模块还包括应用处理器、射频组件和天线接口,所述射频组件和USB通信接口与应用处理器直接连接,所述天线接口和射频组件直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过外接小型化RFID读写模块设备从而实现RFID读写功能,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减小移动通信终端与RFID读写模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在系统的构建方面可以更加灵活;RFID读写模块通过最小化系统各部件,以及通用串行总线的应用,从而实现了设备的的低功耗及接口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实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具有RFID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包括移动通信终端模块和RFID读写器模块,移动通信终端模块和RFID读写器模块分别包括一用于两者之间相互通信的数据通信接口。上述移动通信终端模块还包括应用处理器、数字基带处理器、射频组件、天线接口、内存和人机交互接口,所述数字基带处理器、内存、人机交互接口和数据通信接口与应用处理器星型连接,所述天线接口、射频组件和数字基带处理器一次串联连接。上述人机交互接口包括LCD显示器、键盘、耳机或麦克风(MIC)等外部设备,应用处理器的功能包括控制LCD显示器的显示输出、处理用户键盘输入的信息、控制数据通信和处理用户语音通信业务。内存包括了非易失性内存Flash和临时性内存RAM,当用户通过MIC发送语音信息时,应用处理器将语音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经过数字基带处理器进行编码,最后由射频组件将信号调制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当用户接收语音信息时,首先由天线收到的射频信号通过射频组件进行解调,然后经过数字基带处理器解码发送至应用处理器,最后用户获得语音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42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