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缸减振器活塞正端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6891.6 | 申请日: | 201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9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郑连平;李振辉;吕齐祥;丁根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裕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吕军林;尉伟敏 |
地址: | 3176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活塞 端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双缸减振器,尤其涉及该双缸减振器中活塞的正端面结构。
背景技术
为汽车行驶舒适性的考虑,汽车上需要设置减振器。现有汽车减振器的结构主要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缸体内设置有减振器油。活塞本体上沿其厚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该本体的正端面设置有流通阀片,背端面设置有复原阀片,流通阀片用于覆盖住流通孔,复原阀片用于覆盖住阻尼孔。在减振器受力活塞运动时,相应的阀片在减振器油的压迫下发生形变,从而使活塞运动过程中产生阻尼力,达到对汽车减振的目的。现有活塞上的流通孔为圆柱形,在活塞本体的正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外周设有突出的环形凸体,而阻尼孔一端的口部位于本体的正端面上,这使得流通阀片装配在本体正端面上后,只能覆盖住流通孔,减振器油仍能从流通阀片与本体正端面之间的间隙处进入到阻尼孔内,从而使得相应阀片适应活塞的运动方向分别通过形变为活塞的运动产生阻尼力。
现有这种减振器中活塞正端面对流通阀片的支撑力相对较小,在流通阀片相对于活塞处于静止状态时,流通孔内减振器油的存留量由于减振器油的流动而很少,从而在流通孔内形成一定的负压,在活塞改变运动方向后,减振器油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到流通孔内,在迫使流通阀片发生形变前,减振器油对流通阀片产生相对较大的冲击力,在流通阀片较大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减振器油升温迅速,这会对减振器油的粘度带来影响,从而相会迅速地使活塞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尼力发生衰减,这会影响到减振器减振效能的发挥。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缸减振器活塞正端面结构,它能有效减缓减振器工作过程中减振器油对活塞阻尼力的衰减。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一种双缸减振器活塞正端面结构,包括活塞本体和流通阀片,本体上沿其厚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在本体正端面上设有突出的安装面,流通阀片与该安装面相贴合,流通孔一端的口部位于安装面上,流通阀片遮盖住流通孔,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正端面上设有数目与流通孔数目一致的突出的凸体,一个流通孔贯穿一个凸体,凸体的外端面与所述的安装面重合,在凸体外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口部设有与流通孔相通的缺口。阻尼孔一端口部位于本体正端面上,由于凸体的存在,阻尼孔和流通孔之间存在着高度差。在本体的背端面上设置有复原阀片,复原阀片遮盖在阻尼孔的口部。在活塞作运动时,阻尼孔和流通孔不同时通油,活塞不管作什么方向的轴向运动,均可以获得阻尼力,以达到减振的目的。所述的缺口内用于存贮一定量的减振器油,减振器油具有一定的粘度,活塞在作运动过程中,缺口内总会阻滞有减振器油,只是缺口内减振器油的量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
作为优选,在相邻两个凸体之间形成有一个凹槽,一个阻尼孔一端的口部位于一个凹槽的底面上。形成有凹槽,且阻尼孔位于凹槽的位置处,从而使得阻尼孔和流通孔在本体正端面位置处的口部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满足了减振器的工作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底面在内侧部分为平面,外侧部分具有与该平面连为一体的斜面。这方便了减振器油进入到凹槽内,利于控制减振器油温度的升高。
作为优选,所述阻尼孔一端的口部位于凹槽底面上平面部分位置处。且阻尼孔的该口部更靠近凹槽的内端侧,这方便减振器油进入到阻尼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凸体呈扇形,所述流通孔的横截面呈腰形。减振器油进入到流通孔内的顺畅性好。
作为优选,在所述缺口内设置有挡头,挡头沿本体的径向上设置,挡头的外表面与所述的安装面重合。流通阀片装配在所述的安装面上后,流通阀片与挡头外表面相贴合,增加了流通阀片的支撑面,有利于流通阀片工作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挡头的外端面与流通孔侧面重合。挡头的尺寸要求,使得减振器油便于进入到缺口内,而且能够利于减振器油很好地保持在缺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挡头位于缺口沿本体周向上尺寸的中心位置处。这便于在油塞本体向着背端面方向运动时,缺口内的减振器油能够均匀补充到流通孔内,能有效减缓减振器油对流通阀片背面的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裕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正裕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68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