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包围式结构发动机悬置连接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6497.2 | 申请日: | 201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6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佟有贵;张所滨;王玉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袁建水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围 结构 发动机 悬置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围式结构发动机悬置连接件,是一种汽车发动机部件,是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固定在车身上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为降低发动机传递到车架上的震动,汽车发动机的安装点通常具有一定的柔性,使发动机处于一定范围内的悬置状态。发动机安装点的设置必须考虑这种悬置状态,以克服发动机的翻转力矩。现代小型乘用车常采用前置横卧的发动机安装方式,并采用三点安装或四点安装。即发动机和车架使用三个连接点或四个连接点。两个安装点通常设置在发动机的两侧(以汽车向前运动的方向确定前后左右),第三个安装点设置在发动机的后部(发动机舱与驾驶舱之间),如果布置第四个安装点,则设置在发动机前部。由于现代乘用车小型化,发动机舱内空间十分局促,为节省空间,一些车型不设置第四个安装点。汽车发动机在汽车设计之初基本选定,并确定了安装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为改善汽车的动力性能,需要换装功率较大的发动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原设计的车架上只有三个发动机安装点,而换装的发动机有四个安装点。通常的方法是在车架上设置第四个安装点。然而,换装的大功率发动机体积通常比原设计的发动机体积大,加上原本的发动机舱空间狭小,一般很难在车架上再找到设置第四个发动机的安装点。为此,只好舍去第四个安装点,仅使用三个安装点。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克服发动机的翻转力矩主要依靠的是发动机后部的安装点,由于是一点受力,发动机后部的安装点所受到的交变应力较大,容易疲劳破坏,因此,损坏的故障率较高。其次,由于小型乘用车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是刚性连接在一起,所以发动机与车架的后部连接点通常设置在变速箱上,而变速箱对应的位置上没有较大的平面,用以布置多个较大的螺栓孔,或拉开较小螺栓孔之间的距离。致使螺栓的受力,处于一种不利的状态下,进一步增加了疲劳破坏的可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包围式结构发动机悬置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利用四点安装的发动机第四个安装点,将发动机上的第三个安装点和第四个安装点用一个连接件连接器连接起来,连接件的两端只需一个或两个螺栓与发动机连接。连接架再与车架连接,改善了发动机连接点螺栓的受力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包围式结构发动机悬置连接件,一根与发动机曲轴轴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横梁,所述的横梁的两端分别有竖起的部分,形成U型梁,所述的两端竖起的部分设有与发动机或与发动机固定连接的变速器连接的发动机螺栓孔,所述U型梁的一侧设有与车架连接的车架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横梁与竖起部分连接的部位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的U型梁两侧各设有两个发动机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车架螺栓孔中设有橡胶衬套。
进一步的,所述的U型梁为铸铝合金。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U型梁的连接方式,将发动机前后的发动机安装点均利用起来,发动机安装点的螺栓受力情况,使发动机的安装更加稳固,故障率更低。所述连接件的U型梁绕过变速器底部,与变速器底部贴合,不会与发动机底护板冲突;两边竖直部分也没有增加发动机的两侧体积,充分了利用了发动机原有的空间。所述的连接架制作简单,加工成本低,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所述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一种包围式结构发动机悬置连接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一根与发动机曲轴轴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横梁4,所述的横梁的两端分别有竖起的部分2、7,形成U型梁,所述的两端竖起的部分设有与发动机或与发动机固定连接的变速器连接的发动机螺栓孔1、6,所述U型梁的一侧设有与车架连接的车架螺栓孔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64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