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夜间防眩目灯为其他车辆照明的机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05316.6 | 申请日: | 201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5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江中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中朝 |
主分类号: | B60Q1/02 | 分类号: | B60Q1/02;B62J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10001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夜间 眩目 其他 车辆 照明 机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夜间防眩目灯为其他车辆照明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夜间行车时,特别是在没有安设路灯的道路上,周围的环境较黑,驾驶员通常会开远光灯观察路面情况。会车或后随车时,车灯光很容易造成驾驶员眩目,驾驶员会因为眩目而短时间盲行,较易发生交通事故。
自汽车产生以来,车辆夜间行车的灯光照明和会车或后随车时造成驾驶员眩目就一直存在着矛盾。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采取了多种解决办法,但还是没能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目前,因驾驶员眩目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仍然很普遍。人们一般是对汽车的前大灯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尽量的降低光的强度,但不会很大的去降低灯光强度,毕竟汽车还是要靠灯光行驶。如果能够在车体上对灯的位置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在不影响车前行的情况下做到给其他车照明,使其两车不发生事故,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夜间防眩目灯为其他车辆照明的机动车,使机动车在夜间行驶时,为其他机动车照明,防止因为开车者受到眩目发生交通事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有夜间防眩目灯为其他车辆照明的机动车,包括车体,在所述机动车车体两侧前部、车体车头、车体车尾、和/或车体两侧的中部设置为他车照明的照明灯。
优选地,所述安装在车体两侧前部或车体车头的照明灯的光线面朝向下前 方。
优选地,所述安装在车体车尾的照明灯的光线面朝向下后方。
优选地,所述安装在车体两侧中部的照明灯的光线面均朝向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车体两侧前部或车体车头设置的照明灯的反光碗碗口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
优选地,所述车体车尾设置的照明灯的反光碗碗口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30°-60°。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与地面的高度为80-12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此照明灯连接方式,使夜间车辆在行驶时遇到会车或后随车可关闭车前大灯,仍能看清路况,进而避免了会车时驾驶员发生眩目,保证了夜间行驶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夜间行驶的驾驶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照明灯用在小车上的示意图;
图2是照明灯用在大车上的示意图;
图3是照明灯用在摩托车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带有夜间防眩目灯为其他车辆照明的机动车,包括车体,在所述机动车车体两侧前部、车体车头、车体车尾、和/或车体两侧的中部设置为他车照明的照明灯1。
所述安装在车体两侧前部或车体车头的照明灯1的光线面朝向下前方;所述安装在车体车尾的照明灯1的光线面朝向下后方;所述安装在车体两侧中部的照明灯1的光线面均朝向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车体两侧前部或车体车头设置的照明灯1的反光碗碗口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车体车尾设置的照明灯1的反光碗碗口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30°-60°。所述照明灯与地面的高度为80-120cm。另外,关于对光碗碗口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以及照明灯与地面的高度的限定只是为了保证照明灯照出的光照清地面而不影响他车行驶。
如图1所示为照明灯在小车上的示意图。在所述机动车车体两侧前部和车体车尾上设置照明灯1,车体车尾上设有两个照明灯1,分设两侧。
如图2所示为照明灯在大车上的示意图。在所述机动车车体两侧前部、车体车尾和车体两侧的中部设置照明灯1。车体车尾上设有两个照明灯1,分设两侧。由于大车车体较长,所以可在其中部加设照明灯1,使其行驶更加安全。
如图3所示为照明灯在摩托车上的示意图。在所述机动车体车头和车体车尾上设置照明灯1。车头和车尾上各设有一个照明灯1。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在小车、大车或摩托车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中朝,未经江中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53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