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泵油的柴油滤清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3158.0 | 申请日: | 201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2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江志勇;戴礼强;邹凌华;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22 | 分类号: | F02M37/22;F02M37/16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泵油 柴油 滤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柴油滤清器,特别是一种带泵油的柴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柴油滤清器的作用是滤除燃油系统中的有害杂质和水分,保护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减少磨损,避免堵塞,提高发动机寿命。柴油滤清器的滤芯多采用滤纸,也有采用毛毡或高分子材料的。汽油滤清器的滤芯多采用滤纸,也有使用尼龙布、高分子材料的。柴油滤清器的结构大致与机油滤清器相同,有可换式和旋装式。
柴油车在车辆下线后、燃油管路维修结束后、车辆放置时间久或天气较冷等情况时,我们发动柴油车前需要泵油,目的是为了在发动柴油车前保证柴油滤清器及燃油管路里面有一定的油量。
目前主要采用独立的手油泵来进行泵油,如专利(CN2093246U)所公开的一种手油泵,用于汽车加油的手动油泵,活塞筒内有一个手动活塞,筒的前端有一个吸油阀和一个出油阀,吸油阀盖通过阀盖销连接在吸油阀壳的同侧,出油阀盖通过阀盖销连接在阀座的外侧,两阀盖均可沿各自的阀盖销轴向移动而启、闭阀门,反复推、拉活塞从而交替的进行吸、排油过程。该油泵小型轻便,但手油泵和柴油滤清器并没有集成在一起,使得在发动机箱内布置和装配的时候比较占空间,也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比较方便的带泵油的柴油滤清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带泵油的柴油滤清器,包括一个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设有滤芯、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的滤芯两端分别和进油管和出油管相连接,所述的壳体内还设有一个和所述的进油管相连接的泵油装置,所述的泵油装置具有一端延伸至所述的壳体外部的拉线,且通过所述的拉线能使所述的泵油装置向所述的进油管内注入油液。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燃油通过进油管进入到滤芯内,在滤芯内过滤后才进入到出油管中,通过出油管输送到柴油机内。柴油车的柴油滤清器布置在蓄电池的下方,在柴油滤清器的内部设置泵油装置后,能够将现有的手油泵和柴油滤清器集成在一个整体内,节省了空间,简化了结构。在泵油装置内设置一根拉线后,能够通过拉线的特性将一端固定在发动机箱内容易操作的地方,提高了泵油装置的可操作性,也方便发动机箱内的空间布置。
在上述的一种带泵油的柴油滤清器中,所述的泵油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且和所述的进油管相连接的储油腔,所述的储油腔内设有能将所述的储油腔隔成两部分且能在该储油腔内滑动的活塞,所述的活塞和所述的拉线相连接,且当所述的拉线被拉动时能使所述的活塞向进油管侧移动。储油腔内存放着燃油,当拉线在外力的作用下拉动活塞向进油管侧移动时,活塞将储油腔内的燃油压入进油管内,通过进油管注入滤芯和出油管内。
在上述的一种带泵油的柴油滤清器中,所述的拉线为尼龙绳或钢丝绳。尼龙绳和钢丝绳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柔软性,尼龙绳的抗腐蚀性比较好,钢丝绳的强度比较大。
在上述的一种带泵油的柴油滤清器中,所述的出油管上开设有一个排气口。排气口的主要作用是将出油管、进油管和滤芯中的空气排出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柴油滤清器在其内部设置泵油装置后,能够将现有的手油泵和柴油滤清器集成在一个整体内,节省了空间,简化了结构。在泵油装置内设置一根拉线后,能够通过拉线的特性将一端固定在发动机箱内容易操作的地方,提高了泵油装置的可操作性,也方便发动机箱内的空间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柴油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滤芯;3、进油管;4、出油管;5、拉线;6、储油腔;7、活塞;8、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31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