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7656.4 | 申请日: | 201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3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徐君;林张荣;黄延涛;于杰;吴金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工(上海)液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6 | 分类号: | F15B15/1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装置 两级 液压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级液压油缸,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
背景技术
液压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做直线往复运动(或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它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用它来实现往复运动时,可免去减速装置,并且没有传动间隙,运动平稳,因此在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液压缸输出力和活塞有效面积及其两边的压差成正比;液压缸基本上由缸筒和缸盖、活塞和活塞杆、密封装置、缓冲装置与排气装置组成。缓冲装置与排气装置视具体应用场合而定,其他装置则必不可少。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两级液压油缸结构,液压油进入二级的有杆腔比较困难,容易造成油缸爬行或者颤行,或者闷死,使油缸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工作时产生噪声和异响,且容易损伤二级活塞杆电镀表面,造成杆身划痕。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两级液压油缸结构进行改进,避免损伤二级活塞杆,提高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改善进油结构,避免损伤二级活塞杆,提高效率和液压油缸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包括套装相连的一级活塞杆和二级活塞杆,其中,所述一级活塞杆上的外套筒和二级活塞杆上的内套筒之间的间隙为3毫米,所述外套筒和内套筒上设有至少一个圆孔。
上述的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其中,所述圆孔的数目为4。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通过设置外套筒和内套筒之间的间隙,以及在外套筒和内套筒上设有至少一个圆孔,使得液压油从圆孔进入二级活塞杆表面形成油膜,从而避免损伤二级活塞杆,提高效率和液压油缸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两级液压油缸中外套筒和内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中:
1 锁紧块 2 一级活塞杆 3 限位套
4 活塞 5 缸体 6 二级间隔套
7 一级导向套 8 二级导向套 9 二级活塞杆
10 外套筒 11 内套筒 12 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两级液压油缸中外套筒和内套筒结构示意图。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通油结构装置的两级液压油缸包括缸体5和活塞4,缸体5内设有套装相连的一级活塞杆1和二级活塞杆9,其中,所述一级活塞杆1上的外套筒10和二级活塞杆9上的内套筒11之间的间隙为3毫米,所述外套筒10和内套筒11上设有至少一个圆孔12。
作为两级液压油缸,一级活塞杆1和二级活塞杆9之间一般设有二级间隔套6,一级活塞杆1上设有一级导向套 7,二级活塞杆9上设有二级导向套8,此外,两级液压油缸一般还设有锁紧块1和限位套3,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级液压油缸工作过程如下:液压油通过板式双向平衡阀11进入多级液压油缸的缸体5的有杆腔,然后通过一级活塞杆2的油口,进入一级活塞杆2的焊接式外套筒10和内套筒11之间径向的3毫米间隙,通过4个φ的圆孔12进行过油,流进二级活塞杆9的内腔,从而充满整个二级活塞杆9的有杆腔,使油缸完成收缩动作。这样有利于油液顺利地进入到液压油缸的第二级,使油缸启动平稳,不会出现爬行或者颤行的现象;油液的进入后在二级活塞杆9表面形成油膜,起到润滑保护的作用,避免二级活塞杆9表面拉伤,产生划痕,影响了液压缸的使用寿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工(上海)液压有限公司,未经龙工(上海)液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76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