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力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0363.9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0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彦 |
主分类号: | B62M1/12 | 分类号: | B62M1/12;B62M9/02;B62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合德专利事务所 11244 | 代理人: | 李本源 |
地址: | 056002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是一种增加了车把驱动的双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普通自行车大都是依靠脚蹬来实现运动,这样受动力来源的限制,骑车速度就慢,骑快了或者骑久了身体会感觉很累,如果遇到上坡或者逆风的时候,人们一般就只能推着自行车前行,在平时行驶中加速也比较费力,且提速也很慢。为此设计了一种双力自行车,如实用新型专利200820178048.1,其原理是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增设助力系统,助力系统是通过车把前后手动往复运动驱动自行车的飞轮转动。但是上述的专利仍然存在不足之处:1、当车把拉动一定距离后,即车把的把立与前叉呈一定角度时进行车转向,车把立会有一定的倾斜,进而使连杆左右摆动,影响其使用寿命和作业精度;2、曲柄连杆机构只有下死点处设有弹力装置,没有解决上死点,且受到弹片摩擦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双力自行车。在上一代双力自行车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改进,改进了车把与连杆的配合方式,改进了车把的定位方式、且增设了防倾斜装置、润滑油盒等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力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轴套、万向轴、套筒、连杆、曲柄链轮和链轮系统,所述万向轴装置在车把的把立和前轮的前叉管之间,所述套筒套装在把立上,所述曲柄链轮安装在横梁的一侧,在横梁的两侧分别固装有支撑曲柄链轮的轴套,所述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套筒上,另一端活动连接曲柄链轮,曲柄链轮通过链条连接链轮系统,所述链轮系统安装在自行车的座管与横梁的交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链轮系统包括主动棘轮和从动棘轮,所述主动棘轮和从动棘轮并列安装在自行车中轴一侧,所述主动棘轮反向结构安装在中轴上,所述从动棘轮正向结构套装在中轴上,从动棘轮与中轴(73)间设有轴承,且从动棘轮的内套体与主动棘轮外套体固定连接,从动棘轮通过链条连接曲柄链轮,主动棘轮通过链条连接后轮的飞轮。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上装置有套筒定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或者把立的两侧装置有防倾斜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曲柄链轮上装置有润滑油盒。
进一步的,所述曲柄链轮和连杆驱动的上死点、下死点处分别装置有可调弹性助力装置。
进一步的,本双力自行车还包括车把定位装置,所述车把定位装置设置在曲柄链轮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把定位装置为离合器。
进一步的,本双力自行车还包括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安装在万向轴和前叉管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有:
1、本实用新型通过车把和脚蹬双力同时驱动,或者单力驱动,自行车行驶速度快,尤其在上坡时,省时省力;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外观时尚,实用性强;
3、本实用新型且骑乘的过程中通过推拉车把,能够锻炼上肢,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增加了骑乘的趣味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从动棘轮安装结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动棘轮安装结构主视图。
其中:1普通自行车,11车把,12前轮,13后轮,14把立,15前叉管,16横梁,17座管,18飞轮,2轴套,3万向轴,4套筒,41套筒定位装置,5连杆,51防倾斜装置,6曲柄链轮,61润滑油盒,62可调弹性助力装置,7链轮系统,71主动棘轮,72从动棘轮,73中轴,74轴承,8车把定位装置,9折叠装置,10前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前一代双力自行车,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比如改进了驱动车把的结构,增设了防倾斜装置保证车把的平衡,增加了弹性助力装置、润滑油盒等,更好的消除了曲柄连杆机构死点位置。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力自行车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普通自行车1的基础上增设了助力系统。
助力系统包括轴套2、万向轴3、套筒4、连杆5、曲柄链轮6和链轮系统7,前轮12的前叉10上装置有前叉管15,前叉管15上安装折叠装置9,方便前叉管15内预紧装置的调整,并可将自行车折叠以节省空间便于存放,折叠装置9上装置一个竖向的万向轴3,车把11的把立14固装在万向轴3上,在万向轴3的作用下,车把11可以前后摆动,且可以控制前轮12的左右转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彦,未经李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03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分子膜的表面改性方法
- 下一篇:一种仿真蟒蛇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