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9339.3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0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铁军;高峥嵘;许燕;赵凯烽;黄正林;童志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3/46 | 分类号: | B65G53/46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壳体 蒸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固体粉粒料输送用给料旋转阀,特别是一种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
背景技术
旋转阀是一种用于气力输送系统中固体粉粒料(如聚烯烃、PTA等)给料的专用转动设备,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输送气体的泄漏,就要求旋转阀壳体与转子以及端盖之间的间隙尽可能的小,通常小于0.05mm。当物料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超过80~100℃时,如果旋转阀壳体和转子在常温状态下启动,由于壳体的热膨胀速度小于转子的热膨胀速度,将造成转子被抱死的现象,严重时会损坏设备。因此,有必要在旋转阀启动之前,对壳体进行预热,使得壳体温度与物料温度接近,这样就可以避免转子卡住的情况。
现有旋转阀壳体伴热通常采用电伴热结构,如图1、2所示:在旋转阀壳体A外侧缠绕热电阻丝(带)B,对壳体进行加热;然后,对整个壳体A包覆岩棉或硅酸铝纤维的保温层C进行保温。
但是,上述现有的电伴热结构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壳体外侧的不规则形状,使得电阻丝很难与金属壳体完全贴合,造成加热不均匀,局部高温会使得一些熔点较低的物料产生塑化现象,影响产品品质。另外,电伴热的加热时间较长,通常需要4~6小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主要解决现有的旋转阀壳体伴热电伴热结构,由于壳体外侧的不规则形状,使得电阻丝很难与金属壳体完全贴合,造成加热不均匀,局部高温会使得一些熔点较低的物料产生塑化现象,影响产品品质的技术问题,它通过蒸汽均匀加热壳体,避免了由于加热不均匀使得壳体局部高温造成物料塑化的现象,可广泛应用于旋转阀需要伴热的场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旋转阀壳体外设置端盖板,所述的端盖板通过紧固件和PTFE垫片固定在旋转阀壳体外且端盖板与旋转阀壳体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的端盖板外还包覆保温层;与蒸汽气源连接的蒸汽进管连通到间隙内,该间隙还通出有蒸汽出管。
所述的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盖板通过一组紧固螺钉和PTFE垫片固定于旋转阀壳体加强筋上。
所述的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温层是岩棉层或硅酸铝纤维层。
所述的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阀壳体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单元。
藉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安装,热源为工业常用介质且易于实现,加热温度均匀,可有效解决局部高温造成物料塑化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石化行业的旋转阀设备,特别是物料与环境温差大于80℃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旋转阀壳体伴热电伴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向视图。
图1、2中:A-旋转阀壳体,B-热电阻丝(带),C-保温层。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向视图。
图3、4中:1-蒸汽出管,2-蒸汽进管,3-旋转阀壳体,4-端盖板,5-保温层,6-紧固螺钉,7-PTFE垫片,8-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4,它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阀壳体蒸汽伴热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旋转阀壳体3外设置端盖板4,所述的端盖板4通过紧固件和PTFE垫片7固定在旋转阀壳体3外且端盖板4与旋转阀壳体3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的端盖板4外还包覆保温层5;与蒸汽气源连接的蒸汽进管2连通到间隙内,该间隙还通出有蒸汽出管1。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的端盖板4通过一组紧固螺钉6和PTFE垫片7固定于旋转阀壳体3加强筋上。所述的保温层5是岩棉层或硅酸铝纤维层。所述的旋转阀壳体3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8,该温度传感器8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单元。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低压蒸汽由蒸汽进管2通入端盖板4与旋转阀壳体3之间的间隙,与壳体3充分接触,均匀加热壳体3,气体和凝液由蒸汽出管1排出。壳体3温度由设置于壳体3两端的温度传感器8测量,反馈至控制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93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