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5902.X | 申请日: | 201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5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武正兵;鲁新来;陈海兰;沈源;由毅;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6 | 分类号: | F01M1/16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特别是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润滑系统一般包括需要润滑的发动机运动副,该发动机运动副上开设有用于润滑油流动的槽型流道或内孔流道。发动机上设有用于放置润滑油的油箱,油箱通过抽油装置抽到油道上给发动机运动副润滑。
目前一些发动机润滑系统机油泵都是曲轴驱动,且在发动机高转速时,机油泵的出油量超过发动机使用要求,泄压阀开启开始泄压,因此机油泵消耗大量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发动机停止运转时,但发动机运动件仍然在运转,此时机油压力和流量都不能达到设计需求,对发动机寿命有一定影响。
如专利(CN1738964A)所公开的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润滑系统,包括一个具有可调控供油压力的机油泵,其供油压力通过压力传感装置来控制,机油工作压力作用于该压力传感装置,该压力传感装置通过一个与内燃机轴承之一的液力连通的压力出口被作用,这些轴承由润滑系统所润滑。该装置能够通过压力来达到一定的控制效果,但只是通过简单的机械装置来实现压力的控制,比较简陋,不能满足现在家用汽车上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调节润滑油的流量从而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包括依次通过输油管相连的油底壳、电动油泵和发动机主油道,所述的油底壳用于存放润滑油,所述的发动机主油道和发动机运动副相连通,该发动机运动副还通过回油管和油底壳相连,其特征在于,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发动机主油道上且能够检测该处油压的检测装置和与电动油泵相连且能控制该电动油泵转速的控制单元,所述的检测装置和控制单元相连且能将检测到的油压信息通过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润滑油放置在油底壳内,电动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抽到输油管内并到达发动机主油道内,发动机主油道和发动机运动副上的润滑流道相连通,发动机主油道内的润滑油在自身油压的作用下向发动机运动副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对发动机运动副进行润滑,润滑油流经发动机运动副后通过回油管流回到油底壳内。本装置在发动机主油道上设置检测装置,用来检测发动机主油道内的油压,并将检测到的油压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不同的电信号对电动油泵实施控制排量。当发动机低速高扭矩运动时,需要的润滑油流量大,这时通过控制单元提高电动油泵的排量,当发动机高速低扭矩运动时,需要保持润滑油的压力在恒定值,这时通过检测装置的油压反馈,使控制单元能够实时控制电动油泵的排量,当发动机停机后,发动机运动副还在惯性的作用下转动且处于温度较高状态,这时控制单元控制电动油泵继续转动一段时间,但适当的降低电动油泵的排量。本装置能够在发动机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下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润滑,不但能够做到避免消耗发动机的功率,还能保证发动机运动副润滑充分,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中,所述的控制单元为ECU。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从用途上讲则是汽车专用微机控制器,也叫汽车专用单片机。采用汽车上的固有控制装置来作为本装置的控制元件,能够降低成本。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中,所述的检测装置为压力传感器。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润滑装置中,所述的油底壳和电动油泵之间输油管上串联有机油集滤器。机油集滤器能够过滤输油管上的杂质,提高润滑油的清洁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能够在发动机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下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润滑,不但能够做到避免消耗发动机的功率,还能保证发动机运动副润滑充分,延长其使用寿命。在输油管上设置机油集滤器,能够过滤输油管上的杂质,提高润滑油的清洁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动机的润滑装置工作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59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