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09099.0 | 申请日: | 201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2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邓国生;王申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1/24 | 分类号: | F16M11/2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谭新民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高度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尤其是适用于短距离高度中的微调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施工采用了很多大型的设备,在现在的设备安装中,常常是每次使用前均要重新安装定位,如果安装不到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微小的误差而导致整个施工质量受到影响,造成很多麻烦。在现在的施工设备安装中,大型的设备通常是采用人工估算法设定水平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而在一些对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工程中,微小的误差也会存在极大的隐患,使用大型的水平测定仪器,不但成本高,而且结构复杂,维修不方便,而且微小的调整也不便于普通的仪器调整,对高度位置的调整很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周期长,可以多次循环利用,对普通操作人员也能进行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主要由底座以及调整块构成,所述调整块设置在底座上,所述调整块由设置在底座上的下斜角板以及设置在下斜角板上的上斜角板构成,所述下斜角板和上斜角板的角度相同。
所述下斜角板由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构成,所述第一钢板水平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第二钢板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钢板的一端上,第二钢板另一端设置在第一钢板的上方,所述上斜角板由第三钢板和第四钢板构成,所述第四钢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三钢板的一端固定在第四钢板的一端上,第三钢板另一端设置在第四钢板的下方,下斜角板中的第二钢板的外壁与上斜角板中的第三钢板的外壁接触,且均能沿其接触面滑动。
所述上斜角板与下斜角板内部均设置有支撑装置。
所述底座内部空心且侧壁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调整块垂直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周期长,可以多次循环利用,对普通操作人员也能进行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斜角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斜角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底座;2—贯穿孔;3—下斜角板;4—支撑装置;5—上斜角板;6—第四钢板;7—第三钢板;8—第二钢板;9—第一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底座1、贯穿孔2、下斜角板3、支撑装置4、上斜角板5、第四钢板6、第三钢板7、第二钢板8、第一钢板9。
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主要由底座1以及调整块构成,所述调整块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调整块由设置在底座1上的下斜角板3以及设置在下斜角板3上的上斜角板5构成,所述下斜角板3和上斜角板5的角度相同。上斜角板5和下斜角板3内部的角度非常小,小于它们摩擦系数值,当上斜角板5上承载了设备时,上斜角板5与下斜角板3之间不会发生打滑的现象。
所述下斜角板3由第一钢板9和第二钢板8构成,所述第一钢板9水平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第二钢板8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钢板9的一端上,第二钢板8另一端设置在第一钢板9的上方,所述上斜角板5由第三钢板7和第四钢板6构成,所述第四钢板6水平设置,所述第三钢板7的一端固定在第四钢板6的一端上,第三钢板7另一端设置在第四钢板6的下方,下斜角板3中的第二钢板8的外壁与上斜角板5中的第三钢板7的外壁接触,且均能沿其接触面滑动。
在调整高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调高高度则向中间移动斜角板,降低高度则向外两侧移动斜角板。
所述上斜角板5与下斜角板3内部均设置有支撑装置4。用于支撑斜角板内部,避免承受设备时产生变形。
所述底座1内部空心且侧壁设置有贯穿孔2,所述贯穿孔2与调整块垂直设置。固定件可以穿过贯穿孔2,将底座1固定在设备表面,同时增大了接触面积。
在上斜角板5和下斜角板3的接触过程中,上斜角板5中的第四钢板6始终保持水平,使得安装在它上方的设备也始终处于水平位置。
采取上述方式,就能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90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