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油泵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01471.3 | 申请日: | 2011-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2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 |
| 主分类号: | F04B53/20 | 分类号: | F04B53/20;F02M37/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76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泵。
背景技术
电动燃油泵的结构是由泵体、永磁电动机和外壳三部分所组成。永磁电动机通电即带动泵体旋转,将燃油从进油口吸入,流经电动燃油泵内部,再从出油口压出,供给燃油系统供油。燃油流经电动燃油泵内部,对永磁电动机的电枢起到冷却作用。
电动燃油泵的电动机部分包括固定在外壳上的永久磁铁和产生电磁力矩的电枢以及安装在外壳上的电刷装置。电刷与电枢上的换向器相接触,其引线通过电感电容滤波电路接到出油头的接电柱上,将控制电动燃油泵的电压引到电枢绕组上。电动燃油泵的外壳开口端卷边铆紧,使各部件组装成一个不可拆卸总成。
燃油泵的附加功能由安全阀和单向阀完成。安全阀可以避免燃油管路阻塞时压力过分升高,而造成油管破裂或燃油泵损伤现象发生。单向阀设置目的,是为了在燃油泵停止工作时密封油路,使燃油系统保持一定残压,以便发动机下次起动容易。
由于汽油极易挥发,加上泵工作时温度升高和吸油时产生局部真空,使汽油汽化,泵油量减少,导致输出油压波动。为此,在现代汽车上,电动燃油泵采用双级泵的结构形式并将其安装在油箱内的趋势日益明显。双级泵是由初级泵和主输油泵两者合成一个组件,由一只电动机驱动的结构。初级泵一般采用叶片泵,它能分离吸油端产生的蒸汽,并以较低的压力输送到主输油泵内。主输油泵一般为齿轮泵或是涡轮泵,用以提高泵油压力。它们相互独立并且轴向串联,由同一根电枢轴驱动。这种双级燃油泵具有良好的热输油能力,其主输油泵起着主导作用,初级泵起改善热燃油输送性能的作用。
电动燃油泵制作得非常精密,所以它们对污染物很敏感,即便是很小的污染物也很容易永久损坏电动燃油泵。导致燃油泵过早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燃油系统中出现了像尘土、铁锈或水垢之类的燃油污染物。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油箱和燃油系统不可避免的产生上述燃油污染;以及电动燃油泵在生产测试过程中也容易受污染;由于燃油污染是造成使用电动燃油泵损坏的主要原因,且双级电动燃油泵抗燃油污染能力较差,在维修市场中由于燃油污染造成这种双级电动燃油泵损坏比例达销售量的10%-30%。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过滤燃油污染物,从而减少故障,延长使用寿命的燃油泵。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燃油泵,包括泵体、永磁电动机和外壳,泵体下方安装进油座,进油座上有主进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油道上设置有过滤机构。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在所述泵体和所述进油座之间设置有滤网片,所述滤网片径向覆盖所述主进油道口的出口。
所述滤网片为环形滤网片。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在所述主进油道口的进口套接滤网片。
所述滤网片是由厚度为0.1mm的150目涤纶聚酯滤网制成。
本技术方案在主进油道上设置有过滤机构,有效的防止燃油污染物进入燃油泵内,避免污染物损坏燃油泵,从而减少故障,延长了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燃油泵,包括泵体9、永磁电动机和外壳,其中外壳由内机壳5和外机壳17组成,所述外壳上部有出油口1,所述永磁电动机包括固定在内机壳5内壁的磁瓦6以及与磁瓦6配套的电机转子7,电机转子7上端设有碳刷架3和碳刷4以及电接头2,在出油口1及碳刷架3中装有安全阀和单向阀,安全阀可以避免燃油管路阻塞时压力过分升高,而造成油管破裂或燃油泵损伤现象发生。单向阀设置目的,是为了在燃油泵停止工作时密封油路,使燃油系统保持一定残压,以便发动机下次起动容易。所述电机转子7的下端通过转子连接器16安装电机转轴12,所述泵体9内安装有由电机转轴12带动的初级叶轮13和主叶轮15。所述泵体9下方安装进油座10,进油座10上有主进油道11,所述主进油道11上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在所述泵体9和所述进油座10之间设置有滤网片14,所述滤网片14径向覆盖所述主进油道口11的出口,其中滤网片14为环形滤网片。所述过滤机构的具体结构还可以为:在所述主进油道口11的进口18套接滤网片。上述滤网片14是由厚度为0.1mm的150目涤纶聚酯滤网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未经李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14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