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焊条生产的接丝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4384.X | 申请日: | 201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2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5/40 | 分类号: | B23K35/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焊条 生产 机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条生产领域,应用于继拔丝和切丝之后下一道工序,是一种保证焊芯切断后平稳传送的装置,即一种用于焊条生产的接丝机构。
(二)背景技术:
在焊条生产过程中,盘圆经过拉拔和切断之后需要有一个传送装置,将其平稳传送到入斗机上。现有接棒机(见图1)由接棒机底座部分1、接棒机支撑部分2、接棒机传送部分3及接棒机皮带4构成,焊芯在接棒机皮带4上沿焊芯传送方向5传送。在原有生产效率下,现有接棒机可以满足要求。
目前,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送丝速度的加快,现有接棒机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频频出现接棒带断裂,送丝混乱,不平稳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就是为解决以上问题而改进。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焊条生产的接丝机构,它改进现有接棒机,使其适用于新的生产效率和送丝速度,从而解决接棒带断裂,送丝混乱、不平稳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焊条生产的接丝机构,它包括由接棒机底座部分、接棒机支撑部分、接棒机传送部分及接棒机皮带构成的接棒机,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落丝槽;所述落丝槽包括上板、上支板、支杆及套筒;所述落丝槽安装于接棒机上方;所述上板的输入端高于输出端;所述上板与上支板之间点焊连接;所述上支板与支杆连接;所述支杆与套筒之间通过上下两个螺母固定;所述套筒与接棒机焊接在一起。
上述所述落丝槽还包括底板、侧板I及侧板II;所述底板、侧板I、侧板II之间点焊连接。
上述所述上支板包括上支板I和上支板II;所述上板分别与上支板I、上支板II之间点焊连接;所述套筒和支杆均为四个,每个套筒与相对应的支杆之间均通过上下两个螺母固定;所述上支板I、上支板II分别与两个支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焊芯经过切丝机切断后,切断后焊芯保持很高的速度,首先进入落丝槽,在落丝槽内经过碰撞,变向、减速,再落到皮带上,由皮带传送而出。这样避免了焊芯与皮带直接碰撞,降低了皮带损坏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性:1、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焊芯与皮带直接碰撞,降低了皮带损坏的几率;2、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送丝混乱、不平稳等问题。
(四)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接棒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涉用于焊条生产的接丝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实用新型所涉用于焊条生产的接丝机构中落丝槽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接棒机底座部分,2为接棒机支撑部分,3为接棒机传送部分,4为接棒机皮带,5为焊芯传送方向,6为底板,7为侧板I,8为侧板II,9为上支板I,10为上板,11为上支板II,12为支杆,13为套筒,14为接棒机,15为落丝槽,16为切断后焊芯。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用于焊条生产的接丝机构(见图2),它包括由接棒机底座部分1、接棒机支撑部分2、接棒机传送部分3及接棒机皮带4构成的接棒机1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落丝槽15;所述落丝槽15(见图3-a、图3-b)由底板6、侧板I 7、侧板II 8、上支板I 9、上板10、上支板II 11、支杆12、套筒13构成;所述落丝槽15安装于接棒机14上方;所述底板6、侧板I 7、侧板II 8之间点焊连接;所述上板10与上支板I 9、上支板II 11之间点焊连接;所述上板10的输入端高于输出端;所述上支板I 9、上支板II 11与支杆12连接;所述支杆12与套筒13之间通过上下两个螺母固定;所述套筒13与接棒机14焊接在一起。
上述所述套筒13和支杆12均为四个,每个套筒13与相对应的支杆12之间均通过上下两个螺母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焊芯经过切丝机切断后,切断后焊芯16保持很高的速度,首先进入落丝槽15,在落丝槽15内经过碰撞,变向、减速,再落到皮带上,由皮带传送而出。这样避免了焊芯与皮带直接碰撞,降低了皮带损坏的几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43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