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防车集成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9551.3 | 申请日: | 201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5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旭;李春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春旭 |
主分类号: | A62C37/00 | 分类号: | A62C37/00;A62C5/02;A62C31/00;A62C27/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怡敏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防车 集成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防车集成控制系统,用于对消防泵出水压力、泡沫比例混合、电磁阀等控制及对实时工况状态的监控。
背景技术
消防泵出水压力控制和泡沫混合比例控制是消防灭火战斗的关键所在。由于灭火现场情况的复杂性,混乱性,在消防战斗中对消防泵的出水压力和对泡沫混合比例的精准控制尤为重要,消防泵出水压力和泡沫混合比例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灭火效率的降低。如果在战斗过程中消防泵出水压力过大可能导致管路损毁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压力过小则难以达到战斗所需的射程要求,无法扑灭火源。泡沫比例混合控制系统是泡沫灭火的关键,泡沫比例混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泡沫灭火的效率乃至成败。
以上的情况不仅会浪费消防罐内有限的水源和泡沫,而且会延误灭火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需要一套能够精确地,方便地调整水泵出水压力和泡沫混合比例的控制系统来保证消防战斗的顺利进行。
现在大部分消防车采用对消防泵出水压力和泡沫混合比例分别进行控制的方式,对消防泵出水压力的控制装置多采用手动PTO控制,而对泡沫混合比例的控制多采用手动机械控制方式,此类装置的缺点是:
1、在消防战斗中消防泵出水压力应稳定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样既能有效地进行灭火,同时也能保证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会造成消防泵出水压力的突变,而由于手动PTO控制需要人工来进行调节和监测,很难做到对出水压力突变的快速响应,因而无法快速消除出水压力突变对灭火战斗的影响,轻则降低灭火效率,严重时则会造成人员伤亡。
2、泡沫混合比例控制器多采用机械控制,只能在3%和6%间进行切换,不能进行更为精准的调节。而对于不同的泡沫类型,灭火时所要求的最佳混合比例值是不同的,机械式泡沫混合比例控制无法使每一种类型的泡沫都达到最佳比例的效果,不具备通用性。
3、现有的消防泵出水压力调整系统和泡沫比例混合控制系统的状态和参数显示极为简单,无法实时监测和准确查看系统状态和各种数据参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车集成控制系统,解决了手动PTO控制存在的无法快速消除出水压力突变对灭火战斗的影响、泡沫混合比例精准度底、无法实时监测和准确查看系统状态和各种数据参数等问题。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完善、调节时间短、能够对各部分工况进行监测和自动调节、液晶实时显示系统状态、异常情况报警和自动处理等特点,本系统可以以自动模式或手动模式对支持CAN Bus的发动机ECU或者支持PTO方式的发动机ECU进行控制,以达水泵所需的出水压力值,同时还可以以自动模式或手动模式对泡沫比例阀门开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所需泡沫比例。本系统安装容易、操作简便、显示直观、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消防车集成控制系统,包括检测和控制电路1及设置于控制系统前级的电源保护电路7,其中,检测和控制电路1包括主机控制器U1、CAN Bus通讯电路2、LCD显示电路3、泡沫比例控制阀和电磁阀控制电路4、信号采集电路5以及键盘电路6;CAN Bus通讯电路2包括CAN控制器U2和CAN收发器21;LCD显示电路3包括ARM模块U3和液晶显示模块31;泡沫比例控制阀和电磁阀控制电路4包括智能开关模块U4及泡沫比例控制阀41;信号采集电路5包括信号采集处理控制器U5和外接传感器;
所述主机控制器U1通过SPI总线分别与ARM模块U3、智能开关模块U4及信号采集处理控制器U5相连接;主机控制器U1与ARM模块U3、智能开关模块U4、信号采集处理控制器U5之间以主从方式通过SPI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主机控制器U1为主设备,ARM模块U3、智能开关模块U4、信号采集处理控制器U5为从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春旭,未经李春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95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