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元件抽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65718.0 | 申请日: | 201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5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钧源;洪子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14 | 分类号: | H05K7/14;H05K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元件 抽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元件抽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省力结构的电子元件抽取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增加电子设备(例如电脑)的设备扩充性以及加快检修更换速度,已经发展出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抽离与替换的电子元件抽取装置。
现有的电子元件抽取装置一般都包括壳体以及抽取盘,该壳体可以是电脑机箱或者移动硬盘盒等,在该壳体上设置有定位槽以供该抽取盘插入,该抽取盘用于承载电子元件(例如硬盘等)并插入该定位槽内以使该电子元件与电子设备等电性连接,当需要对硬盘等电子元件进行更换或者拆卸时,只需要将抽取盘由定位槽中抽取出来便可以进行更换或者拆卸等动作。
然而,为了保证电子元件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电性接触良好,一般都会设计使电子元件与电子设备紧固插接,以此来保证电子元件与电子设备之间不会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抽取电子元件时比较费力,并且如果用力过猛或者用力不当很容易造成电子元件或者电子设备的插接口的损坏,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何设计电子元件抽取装置使其既能够保证电子元件与电子设备紧固插接,又能够轻松的抽取是目前电子元件抽取装置设计的方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具有省力结构的电子元件抽取装置实为必要。
一种电子元件抽取装置,其包括盒体以及抽取盘,该盒体上开设有插槽,该抽取盘包括承载板以及面板,该承载板插合在该插槽内用于承载电子元件以实现该电子元件与其它电子设备的电性连接,该面板位于该盒体表面,该电子元件抽取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单柄、第二单柄以及拉杆,该第一单柄与第二单柄相对于该面板的中心轴对称分布并分别通过扭簧铰接在该面板的两端,在该第一单柄与该第二单柄靠近该面板的一端均凸设有一个凸起,该凸起分别抵靠在该盒体上,在该第一单柄与该第二单柄远离该面板的一端均开设有滑槽,该拉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嵌合于该滑槽的凸柱,该凸柱可相对该滑槽滑动用于使该拉杆与该第一单柄、第二单柄滑动连接,该拉杆用于在拉力的作用下带动该第一单柄以及第二单柄向着远离该面板的方向转动,并使得抵靠在该盒体上的凸起对该盒体产生推力以将该抽取盘从该盒体中抽出,该扭簧用于在该拉力消失时使该第一单柄、第二单柄以及拉杆回复至初始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该电子元件抽取装置,其在抽取盘面板上铰接一个新型的能够自动回复且具有省力结构的手柄结构,使用者只需要采用单手就可以通过该手柄结构对抽取盘进行抽取动作,并且采用滑动拉杆与两个单柄相配合的省力结构使得使用者采用较小的力量就可以很容易且安全的将电子元件从与盒体的插接口内拔出,而且当外力消失后,该手柄结构还能够自动回复到初始状态,不需要专门对该手柄结构进行回位操作,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元件抽取装置示意图,其包括盒体以及抽取盘。
图2是图1中的抽取盘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抽取盘的组装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元件抽取装置在抽取盘处于初始状态时的仰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子元件抽取装置在抽取盘处于拉力抽取状态时的仰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子元件抽取装置 100
盒体 10
插槽 11
抽取盘 20
承载板 21
面板 22
第一表面 221
第二表面 222
第一弯折部 223
第二弯折部 224
通孔 225
手柄结构 30
第一单柄 31
第二单柄 32
铰接部 311,321
扭簧槽 3111
销孔 3112
滑槽部 312,322
滑槽 3121,3221
凸起 313,323
拉杆 33
凸柱 331
扭簧 40
簧圈 41
扭臂 42
销钉 50
螺钉 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57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