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无线充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6029.7 | 申请日: | 2011-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4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伟明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219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无线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即电磁感应原理、无线电波原理以及电磁共振原理。目前最好的现有技术是电磁共振技术,但其缺点是工作频率高、发射电感大、技术要求高、制作成本高、实用性差、制作困难、辐射大、能量传输效率低。目前最先进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进行远距离电能传输2米左右,可用于小功率能量传输但无法真正实现无线充电的目的,实现加大功率的传输,有待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中国本土的比亚迪公司,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使用了电磁感应技术。但是该技术仍然局限于传统变压器能量耦合的范围能,无非将变压器铁芯分为两个部分,工作时仍然像传统变压器一样。
中国专利ZL200420119116.9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它包括一电磁感应模块及一电量处理模块,该电磁感应模块用以将变化的磁能转换为一第一感应电量,且该电磁感应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该电量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该电量处理模块接收该第一感应电量后将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电量输出至一电子装置的主机系统或一充电电池。该结构并不能将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现实化,实用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车无线充电装置,它技术成熟,性能较稳定,工作效率低,辐射小,发射电感小,技术要求低,制作容易,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好,容易推广。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电动车本体、无线充电接收电源、电池组、无线充电接收电感、杠杆机构、无线充电发射电源和无线充电发射电感,电动车本体中部设置有电池组,电池组上端设置有无线充电接收电源,电池组底端设置有无线充电接收电感;杠杆机构设置在电动车本体下端,杠杆机构前端设置有无线充电发射电源,杠杆机构后端上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接收电感相对应的无线充电发射电感。
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电源设置在电动车本体内部,并且一端与无线充电接收电感连接,另一端与电动车充电插头连接。
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电源安装在杠杆机构内部,一端连接220V电源插头,另一端与无线充电发射电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电动车本体停放入杠杆机构的无线充电位置后,利用电动车本体的自重推动杠杆机构触发信号启动无线充电器,并使无线充电发射电感自动抬高,靠近安装与电动车本体底部的无线充电接收电感,完成电能的无线传输,即无线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安装于电动车本体上的无线反馈系统动作,发射控制信号控制无线充电器减少或者增加能量输出,当充电充满后发送关机信号,关闭无线充电。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电动车无线充电现实化,实用化。
2、其工作原理基于谐振式电源的基础,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3、利用特殊机械结构配合,达到实用,效率高的目的,而非理论上的无线充电,性能更稳定。
4、独特的自动调节反馈技术理念,更具优越性。
5、将无线电能传输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去,可以将电感小型化,成本低,由于工作频率工作在KHZ范围内,使得辐射大大减小。
6、无线反馈的加入使得充电效果以及充电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动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充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3,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电动车本体1、无线充电接收电源2、电池组3、无线充电接收电感4、杠杆机构5、无线充电发射电源6和无线充电发射电感7,电动车本体1中部设置有电池组3,电池组3上端设置有无线充电接收电源2,电池组3底端设置有无线充电接收电感4;杠杆机构5设置在电动车本体1下端,杠杆机构5前端设置有无线充电发射电源6,杠杆机构5后端上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接收电感4相对应的无线充电发射电感7。
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电源2设置在电动车本体1内部,并且一端与无线充电接收电感4连接,另一端与电动车充电插头连接。
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电源6安装在杠杆机构5内部,一端连接220V电源插头,另一端与无线充电发射电感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伟明,未经张伟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60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轧沉没辊的快速加工装置
- 下一篇:一种紧凑型液压操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