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差压式检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32422.9 | 申请日: | 2011-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5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郭杰;罗萍;罗广求;谭玲生;曹维;艾子蔚;孟宪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38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差压式 检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差压式检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水下兵器,电源被誉为整机产品的“心脏”和“血液”,电源的供电安全可靠即电源产品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电源产品的安全性主要由安全设计、工艺保障和检验评估三个环节组成,其中检验是最后一条质量控制线。目前影响电池产品安全性的主要形式为是短路和开路,无论是航空航天用锂离子电池还是水下兵器用锂离子电池,电池一旦发生密封泄漏均可能造成电池失效。目前电池粗传统的检漏方法主要有水检、氟油检漏等,这些方法工艺复杂、效率低、成本高,其中有的方法还属于破坏性检验方法,影响电池性能;此外,这些方法与背压法氦质谱细检值的数量衔接存在盲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可有效实现被检锂离子电池可靠性及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差压式检漏装置。
本专利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锂离子电池差压式检漏装置,包括气源、充气阀、差压传感器、基准物容器及被检容器,气源通过充气阀供气,其特征在于:在连通气源的管路上通过平衡阀分别设置两条管路,该两条管路分别连接小泄漏基准物容器及被检容器,基准物容器与被测物容器通过大泄漏检测阀连接各自的分压容器,在基准物容器及被检容器之间安装有差压传感器。
而且,所述分别连接小泄漏基准物容器及被检容器的两条管路上均设置有平衡阀。
而且,所述基准物容器与被测物容器通过各自的大泄漏检测阀连接各自的分压容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差压式检漏法比水检、气泡法等其它检漏方法的效率要高,一个检测循环只需几十秒,不但具有传统干式检漏的简便、高效、低成本及无后续工序的特点,同时还有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的特点,可实现与氦质谱的无缝衔接,不会出现检漏盲点。
2、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检测能力,降低了检测成本,使锂离子电池达到了密封可靠性标准,提高了电池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锂离子电池差压式检漏装置,包括气源1、充气阀2、差压传感器8、基准物容器7及被检容器6,气源通过充气阀并向系统供气。在连通气源的管路上分别设置两条管路,每个管路上均安装有平衡阀3、11,该两条管路分别连接小泄漏基准物容器及被检容器。基准物容器与被测物容器还分别连接各自的分压容器10、4,在连接各自分压容器的管路上还分别安装有大泄漏检测阀9、5;在基准物容器及被检容器之间安装有差压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该差压式检漏系统的原理与一般差压式检漏仪基本相同,只是在安装被检电池和与电池形状、材料、大小完全相同又不漏的基准物的位置连接了两个可以打开和关闭的密闭的分压容器,它的检测程序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小漏率检测:将被检电池与基准物分别放入基准物容器及被测物容器内,加盖密封,启动充气阀向两个容器内同时充气加压,停止加压后,等待一定时间,如果被检电池有比较小的漏孔,被检容器内的气体就会逐渐流进被检电池内腔,导致放被检电池的容器内压力逐渐降低。这样,两个容器就形成了压力差,差压传感器就能测量出来;如果被检电池上有较大的漏孔,在充压过程,压力较高的气体会比较快的进入被检电池内腔,导致充压停止以后,被检电池内腔的压力与所处容器压力相同,被检电池有漏也不再有气体流进被检电池,容器压力保持不变;放置基准件的基准物容器压力也保持不变,差压传感器就没有信号输出。也就是说,本系统没有泄漏信号显示时,被检电池可能是不漏的,也可能是有大漏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要进行第二步大漏率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24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