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白羽扇豆原生质体再生频率的培养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51705.1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0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幼平;蒋金金;王娟;刘银;杜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羽扇豆 原生 质体 再生 频率 培养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羽扇豆原生质体再生频率的培养基,属于现代农业和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羽扇豆是一种具有极高应用价值的草本植物,其种子蛋白质含量高达50%,含油量为5%-20%,不仅可作食用,而且可作为优质的饲用。同时,羽扇豆花型美观,花期2个多月,有单色和复色,在室内、庭院、花坛等地方种植,极具装饰效果。目前在欧洲、澳大利亚、亚洲及非洲的许多国家均有种植,广泛栽培的品种主要有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窄叶羽扇豆(L.angustifolius)和黄羽扇豆(L.luteus)。我国羽扇豆仅局限于零星的栽培尝试,主要用于花卉。
羽扇豆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但其再生能力很差,不仅表现在愈伤到再生植株,而且表现在从植株到生根,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很难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的植物之一。目前国内外只有1篇有关羽扇豆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的报道,且只得到1株再生植株,因此,限制其生物技术的开展,包括原生质体的融合,胚胎培救以及小孢子培养等;不利于羽扇豆相关的生物技术的研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适于羽扇豆从愈伤到再生植株的培养基,解决了羽扇豆再生体系这个瓶颈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提高白羽扇豆原生质体再生频率的培养基,其组成如下:
(1)基本培养基:B5大量、微量+MS有机;
(2)激素的组合:0.5mg/L NAA+2.0mg/L 6-BA+1.0mg/L TDZ+0.5mg/L赤霉素;
(3)其它成分:蔗糖5g/L+果糖126mg/L+核糖120mg/L+木糖120mg/L+甘露糖126mg/L+纤维二糖137mg/L+水解酪蛋白200mg/L+硝酸银5g/L+琼脂糖8g/L。
本发明选用栽培品种‘白羽扇豆’为研究对象,从3个方面对培养基成分进行尝试。第一,选用4种基本培养基,分别是MS基本培养基,B5基本培养基,MS大量和微量再加上B5有机,B5大量和微量再加上MS有机;第二,在激素组合方面,选用2种不同生长素类(2,4-D和NAA),再选用3种不同细胞分裂素类(6-BA,玉米素和TDZ)进行组合;第三,选用加赤霉素和不加赤霉素的方法。通过16种不同培养基的比较分析,找到了上述适合白羽扇豆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的培养基,再生频率高达40%。解决了羽扇豆愈伤到植株这个瓶颈问题,对开展羽扇豆相关生物技术(如原生质体再生,原生质融合,转基因研究,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创新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白羽扇豆原生质体提取、分离、培养和愈伤的诱导照片。A是白羽扇豆种子;B是4-5周无菌苗照片;C是经酶切叶片;D是梯度离心分离原生质体;E是培养1周分裂原生质体;F是培养4周形成小愈伤;G是愈伤组织形成。
图2.白羽扇豆在同一基本培养基(B5大量、微量+MS有机)条件下不同激素组合出苗情况比较
A,0.5mg/L 2,4-D+2.0mg/L 6-BA+1.0mg/L玉米素;
B,0.5mg/L 2,4-D+2.0mg/L 6-BA+1.0mg/L玉米素+0.5mg/L赤霉素;
C,0.5mg/L NAA+2.0mg/L 6-BA+1.0mg/L TDZ;
D,0.5mg/L NAA+2.0mg/L 6-BA+1.0mg/L TDZ+0.5mg/L赤霉素。
图3是白羽扇豆在16种不同培养基再生率的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筛选过程选用栽培品种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培育出4-5周无菌幼苗,取其幼叶;经酶切,分离原生质体;通过液体培养4-5周,获得愈伤组织;通过选用不同培养基组合,获得再生苗。具体操作如下:
(1)将白羽扇豆种子(图1A)用96%酒精先处理15秒,然后用3%次氯酸钠处理15分钟,有灭菌的重蒸水冲洗3次,再在灭菌的重蒸水浸泡2小时,便于种子吸水发芽。
(2)灭过菌的种子(图1B)放在1/2MS培养基中(没有有机成份)+20克蔗糖,pH5.8,在光照培养箱生长4周(25℃,16h光照/8小时不见光,1500lx)。
(3)取无菌幼叶(图1C)经酶解(0.5%离析酶R-10,1%纤维素酶‘Onozuka’,0.9%甘露醇),过夜,分离原生质体前轻微震荡1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17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压处理保鲜杨梅的方法
- 下一篇:电缆端接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