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5505.7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5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虞功亮;向贤芬;李仁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蓝藻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处理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方法,同时还涉及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适用于改善被蓝藻水华污染的景观及水环境。
背景技术
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使内陆水体蓝藻水华大量暴发,并在水体表面大量堆积,严重影响水体景观,而且其释放的藻毒素和异味物质严重损害水质,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清除藻类水华,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已经投入了多年的努力,研究了多种控制藻类水华暴发的方法,如物理法、化学法、机械法、生物操纵法、生态法和人工直接打捞法等等。但是由于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多年来,人们一直期待着一套安全、有效、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的技术能够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去除蓝藻水华更彻底且效率高,能够有效的净化含藻水且有效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去除蓝藻水华更彻底且效率高,能够有效的净化含藻水且有效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抽取含藻水进入曲形水槽;
步骤2、利用超声波对流经曲形水槽中的含藻水中的藻类的气囊进行破除,使得藻类下沉,同时利用超声波对含藻水中的藻类的细胞壁进行破除;
步骤3、将步骤2中经过超声波处理后的含藻水输入到絮凝反应槽中,利用安全絮凝剂进行絮凝处理;
步骤4、将步骤3中经过了絮凝处理后的含藻水输入到絮凝沉降槽进行沉降,通过调整步骤1中抽取含藻水的进水流量,使含藻水在絮凝沉降槽中的沉降时间为2~4小时,得到沉淀物和上清液;
步骤5、将上清液排放。
一种利用权力要求1所述方法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包括船体,还包括抽水装置、 超声波处理池、絮凝搅拌池、沉降池和供电装置,抽水装置、 超声波处理池、絮凝搅拌池、沉降池和供电装置均设置在船体上,抽水装置抽取含藻水输入到超声波处理池,超声波处理池包括曲形水槽和设置在曲形水槽两侧的超声波发射装置,曲形水槽的一端与抽水装置连通,另一端与絮凝搅拌池连通,絮凝搅拌池中设置有搅拌叶轮,絮凝搅拌池与沉降池连通,供电装置为抽水装置和超声波发射装置供电。
如上所述的曲形水槽包括槽体和挡板,挡板将槽体分隔成曲形。
如上所述的槽体为长方形槽,沿槽体的长边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挡板,挡板一端与槽体的长边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不与槽体的内壁连接,相邻的挡板与槽体不同的长边的内壁连接,挡板的底部与槽体的底部连接。
如上所述的抽水装置包括水泵。
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还包括用于过滤杂质的格栅,格栅设置在水泵的抽水端,水泵的抽水端与格栅的格栅面的距离为20厘米,水泵的出水端与超声波处理池相连。
如上所述的超声波发射装置为4个,分别设置在曲形水槽的两侧。
如上所述的絮凝搅拌池为圆形,搅拌叶轮设置在絮凝搅拌池的中心,超声波处理池上设置有一端与超声波处理池连通,另一端通过设置在絮凝搅拌池上的连接孔伸入到絮凝搅拌池的出水管,出水管与通过连接孔并与絮凝搅拌池相切的直线夹角呈45度。
如上所述的供电装置为蓄电池。
如上所述的供电装置还包括用于为蓄电池充电的太阳能电池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有益效果:
1、方法操作简单;
2、去除蓝藻水华更彻底且效率高;
3、能够有效的净化含藻水且有效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
4、通过太阳能进行供电,可实现在无人维护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1-格栅;2-水泵的抽水端;3-抽水装置;4-水泵的出水端;5-供电系统;6-超声波处理池;7-超声波处理池支架;8-超声波处理池出水端;9-絮凝搅拌池;10-絮凝搅拌池出水端;11-沉降池;12-导水槽;13-水平面;14-船体;15-槽体入口;16-挡板;17-超声波发射装置;18-槽体入口;19-出水管;20-第一导水槽;21-搅拌叶轮;22-第一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55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