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5505.7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5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虞功亮;向贤芬;李仁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蓝藻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抽取含藻水进入曲形水槽;
步骤2、利用超声波对流经曲形水槽中的含藻水中的藻类的气囊进行破除,使得藻类下沉,同时利用超声波对含藻水中的藻类的细胞壁进行破除;
步骤3、将步骤2中经过超声波处理后的含藻水输入到絮凝反应槽中,利用安全絮凝剂进行絮凝处理;
步骤4、将步骤3中经过了絮凝处理后的含藻水输入到絮凝沉降槽进行沉降,通过调整步骤1中抽取含藻水的进水流量,使含藻水在絮凝沉降槽中的沉降时间为2~4小时,得到沉淀物和上清液;
步骤5、将上清液排放。
2.一种利用权力要求1所述方法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包括船体(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抽水装置(3)、 超声波处理池(6)、絮凝搅拌池(9)、沉降池(11)和供电装置,抽水装置(3)、 超声波处理池(6)、絮凝搅拌池(9)、沉降池(11)和供电装置均设置在船体(14)上,抽水装置(3)抽取含藻水输入到超声波处理池(6),超声波处理池(6)包括曲形水槽和设置在曲形水槽两侧的超声波发射装置(17),曲形水槽的一端与抽水装置(3)连通,另一端与絮凝搅拌池(8)连通,絮凝搅拌池(9)中设置有搅拌叶轮(21),絮凝搅拌池(9)与沉降池(11)连通,供电装置为抽水装置(3)和超声波发射装置(17)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形水槽包括槽体(18)和挡板(16),挡板(16)将槽体(18)分隔成曲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体(18)为长方形槽,沿槽体(18)的长边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挡板(16),挡板(16)一端与槽体(18)的长边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不与槽体(18)的内壁连接,相邻的挡板(16)与槽体(18)不同的长边的内壁连接,挡板(16)的底部与槽体(18)的底部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水装置(3)包括水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过滤杂质的格栅(1),格栅(1)设置在水泵的抽水端(2),水泵的抽水端(2)与格栅(1)的格栅面的距离为20厘米,水泵的出水端(4)与超声波处理池(6)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声波发射装置为4个,分别设置在曲形水槽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絮凝搅拌池(9)为圆形,搅拌叶轮(21)设置在絮凝搅拌池(9)的中心,超声波处理池(6)上设置有一端与超声波处理池(6)连通,另一端通过设置在絮凝搅拌池(9)上的连接孔伸入到絮凝搅拌池(9)的出水管(19),出水管(19)与通过连接孔并与絮凝搅拌池(9)相切的直线夹角呈45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电装置为蓄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去除蓝藻水华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电装置还包括用于为蓄电池充电的太阳能电池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550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