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9435.4 | 申请日: | 201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5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出口大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19/08 | 分类号: | B60C19/08;B29D3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杨勇;郑建晖 |
地址: | 日本大阪府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将在车身或轮胎上产生的静电释放到路面的充气轮胎和该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以减少与耗油率性能关系颇深的轮胎滚动阻力为目的,对胎面胶掺入了高比率的二氧化硅。然而,该胎面胶与掺入了高比率的炭黑的充气轮胎相比电阻高,妨碍将在车身或轮胎产生的静电向路面的释放,因此具有容易产生收音机噪声等不良状况的问题。
因此,研发了如下充气轮胎,即:将由掺入了炭黑等的导电性橡胶构成的导电部设置在由掺入了二氧化硅等的非导电性橡胶构成的胎面胶,从而使其发挥通电性能。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充气轮胎中,在非导电性的胎面胶表面设置薄壁导电部,由此形成用于释放静电的导电路径,其中所述导电路径的一端连接在由导电性橡胶构成的侧翼橡胶(wing rubber),另一端(末端)形成于比接地端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然而,就如上所述的轮胎而言,当胎面胶表面被磨损掉导电部厚度程度时,导电部变短而末端位置移至接地端附近,从而使导电部与路面的接触频率大幅下降,因此具有磨损后通电性能降低的倾向。对此,虽然能够采用厚的导电部的方法,但为了提高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胎面胶所带来的改善效果,最好尽量减小导电部的体积。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充气轮胎中,在非导电性的胎面胶内埋设沿着轮胎周向以螺旋状连续的导电部,从而形成了用于释放静电的导电路径,但是该结构因导电路径过长而具有电阻增大的倾向。为了确保良好的通电性能,优选采用至少在磨损初期阶段能够抑制导电路径变得过长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0-1907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8-13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磨损程度无关而能够良好地确保通电性能且能够减小设在胎面胶的导电部体积的充气轮胎和该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所述的本发明来能够达到。即,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由非导电性橡胶形成的胎面胶设有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从接地面延伸到所述胎面胶的侧面的导电部,其中,所述导电部具有:外皮部,其形成在所述胎面胶的表面,并从所述胎面胶的侧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从而在超过接地端的位置形成末端;突起部,其从比所述接地端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以螺旋状延伸至比所述接地端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而且从所述外皮部向轮胎径向内侧突出,该突起部的末端并未达到所述胎面胶的底面。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磨损的初期阶段,由于在胎面胶的表面形成有外皮部,所以与仅以螺旋状连续的导电部相比,能够抑制导电路径变得过长,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通电性能。另外,在磨损的中期阶段,即使因磨损加深而外皮部消失,但通过突起部来形成从接地面到胎面胶侧面的导电路径,因此也能够良好地确保通电性能。即使是这样,但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形成外皮部和突起部的末端,也能够有效减小导电部的体积。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外皮部的末端位置设在相对于接地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与该接地端相距接地宽度的5-30%的距离的区域内。通过将所述外皮部的末端位置设在与该接地端相距接地宽度的5%以上的距离的范围内,能够确保外皮部与路面的接触频率,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通电性能。另外,通过将所述外皮部的末端位置设在与该接地端相距接地宽度的30%以下的距离的范围内,能够不使外皮部延长得过长,从而能够有效减小导电部的体积。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突起部的末端位置设在与所述胎面胶的表面相距主槽深度的15-80%的距离的范围内。通过将其设在15%以上,能够防止因磨损加深而引起的突起部的过早消失,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磨损后的通电性能。另外,通过将其设在80%以下,能够不使突起部延长得过长,从而能够有效减小导电部的体积。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所述突起部的厚度比所述外皮部的厚度更大。由此,能防止突起部截断,从而能确保磨损后的通电性能,并能防止突起部产生裂缝,从而确保耐久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94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带可拆卸水箱的电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