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配除草剂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9009.0 | 申请日: | 201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9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蒋仁棠;刘丽萍;张黎辉;姜红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40 | 分类号: | A01N43/40;A01N33/22;A01P1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除草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用除草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配除草剂。
背景技术
吡氟草胺属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是广谱的选择性麦田除草剂,导致叶绿素破坏及细胞破裂,植物死亡。以125~250g/ha芽前或芽后施于秋播小麦和大麦田,防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尤其是猪殃殃、婆婆纳和堇菜杂草。本药剂具有以下特点:杀草谱广;可防除恶性杂草;土壤中药效期长;药效稳定;可与其他除草剂混配。药剂施用后,在土表形成一层抗淋溶的药土层,并在作物整个生长期保持活笥,当杂草萌发通过这一药土层时,接触并吸收药剂,杂草根系若接触到药土层,也可吸收。药剂作用能否发挥取决于药剂能否均匀地覆盖地表。在土表或离土表很近的杂草种子发芽后,通过幼芽和根系两个途径吸收药剂。当药剂向上传递时,使幼芽脱色或白化,最后整个植株萎蔫死亡。药剂严重抑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而使植物产生脱色现象,并间接地破坏光合作用。使用速度与光的强度直接有关。老的植物组织会因新叶的光合作用受抑制而最终受影响死亡。可在杂草芽前或芽后使用。相反,对伞形科(胡萝卜)和菊科的一些属,几乎无效。总之,能防除绝大部分一年生阔叶杂草,对禾本科莎草也有效。如与其他适用禾本科除草剂混用,可扩大杀草谱。
乙氧氟草醚为选择性芽前或芽后除草剂。用于棉花、圆葱、花生、大豆、甜菜、果树和蔬菜田芽前、芽后施用防除稗草、田菁、旱雀麦、狗尾草、曼陀罗、匍匐冰草、豚草、刺黄花捻、苘麻、田芥菜单子叶和阔叶杂草。其非常抗淋溶。可制成乳油使用。可防除移栽稻、大豆、玉米、棉花、花生、甘蔗、葡萄园、果园、蔬菜田和森林苗圃的单子叶和阔叶杂草。陆稻施药可与丁草胺混用;在大豆、花生、棉花田等施药,可与甲草胺、氟乐灵等混用;在果园等处施药,可与百草枯、草甘磷混用。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除草剂品种在农业田间杂草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连续施用后杂草容易产生抗药性,杀草谱窄,施用次数多会加重环境污染。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杂草,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跟不上杂草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办法比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杂草最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可以提高防效,扩大杀草谱、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节约用药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是综合防治田间杂草的重要手段。
经检索,目前未发现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复配及应用的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抗性风险小、成本低、药效好、持效期长、环境污染小的复配除草剂,其有效成分为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将含有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的复配组合物,配以适当的助剂制成多种剂型的除草剂,使其用于防治田间杂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配除草剂,其有效成分为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
所述有效成分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的重量比为10∶1~1∶10,优选1∶2~3。
所述有效成分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在所述复配除草剂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90%。
上述有效成分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均是本领域公知的除草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得。
除上述有效成分吡氟草胺与乙氧氟草醚外,所述复配除草剂中还包括载体和助剂,以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片剂、乳油或水悬浮剂。
所述载体为水、溶剂或填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甲苯、二甲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三甲基环己酮、N-辛基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乙酸乙酯或乙腈中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助剂至少包括一种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或渗透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是非离子或阴离子型的,也可以是两种类型复合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90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