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塔液位自动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0498.3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5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红;陈少鸿;卞和营;李胜利;陈宁;张晓丽;庞春芬;陈红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学红;陈少鸿;卞和营;李胜利;陈宁;张晓丽;庞春芬;陈红举 |
主分类号: | E03B11/16 | 分类号: | E03B11/16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626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塔 自动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塔,特别是根据液位控制供水的水塔。
背景技术
供水系统中,无论何种液位控制系统,其核心在于液位传感器,有什么样的传感器,就有什么方式的控制系统。目前液位传感器种类可分为:浮子(浮球)式、电接点压力表式、差压变送器、磁性液位变送器、投入式液位变送器、电动内浮球液位变送器、电动浮筒液位变送器、电容式液位变送器、磁致伸缩液位变送器、伺服液位变送器、分为超声波液位变送器、雷达液位变送器、GPRS无线液位传感器。
在农村家庭使用的塑料水塔、养殖场供水箱等,在这些场合,大部分都使用铁罐式无塔供水器,但这种供水器缺点是使用电接点压力表测量液位、液位不准、带压供水对水泵损坏较大、水泵启动频繁、故障率高。而且液位传感器都是通过导线将液位信号传至控制部分,如果液位传感器距控制部分较远,那么中间的信号导线就需要较远距离,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敷设导线比较麻烦。但是如果采用GPRS无线液位传感器,虽然功能比较强大,但需要借助服务商提供的无线网络,设备和使用费用都很高,较多用于要求严格的工业生产,在上述场合使用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塔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带液位控制的水塔成本过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是:一种水塔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塔内装置与供水装置;塔内装置包括一个与水塔连通的垂直水管,水管中设有一个磁性浮子,水管外固定有分别对应低液位与高液位的两个干簧管,两干簧管的端子分别连接到一个用于将干簧管状态信号转化为无线信号进行发射的信号发射器的对应输入端;所述供水装置包括接收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接收器、水泵电机和水泵,所述信号接收器输出控制连接所述水泵电机,水泵电机驱动连接所述水泵。
所述水管为非导磁材料的水管。
所述信号接收器通过一个水泵电机控制回路控制连接所述水泵电机;该水泵电机控制回路包括一条自动控制支路,该自动控制支路接设在电源上,包括串联的电机控制继电器的线圈(KM)和受控于所述信号接收器的接触器触头(K1-1)。
所述自动控制支路中还串设一个手动开关(QH)的第一组触点。
所述水泵电机控制回路还包括一条手动控制支路,该手动控制支路包括串联的所述手动开关(QH)的第二组触头、启动开关(QT)和停止开关(TZ),启动开关(QT)上并联有所述电机控制继电器的辅助触头(KM1-1);该手动控制支路与所述手动开关(QH)的第一组触点和接触器触头(K1-1)形成的串联支路并联。
本发明采用现有的集成度高的信号接收与发射器,控制回路电路拓扑简单,操作方便;利用两个干簧管对应高低液位,在磁性浮子随液位浮动,当达到对应液位时,驱动对应干簧管导通,从而使信号发射器产生信号,结构简单可靠,控制精确,成本低廉,非常适合于水塔的液位全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水塔系统;
图2是本发明的水泵控制回路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的水塔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水塔1,水塔中的塔内装置和水塔外的供水装置,供水装置包括为水塔供水的水泵以及驱动水泵的水泵电机(图1仅为示意,水泵未画出)。本发明的发明点在于为水塔增加了无线液位控制,无线液位控制能够接收表示液位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液位信息控制水泵电机,从而控制水泵何时为水塔上水,何时停止上水。
无线液位控制由塔内装置中的信号发生器以及供水装置中信号接收器构成。如图1所示,塔内装置包括与水塔1连通的垂直水管2,水管2中设有一个磁性浮子3,水管外固定有分别对应低液位与高液位的两个干簧管21、22(两个干簧管相距一定距离,如1米),两干簧管的端子分别连接到一个信号发射器的对应输入端,信号发射器将干簧管状态信号转化为无线信号进行发射;控制系统还包括接收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通过一个水泵电机控制回路控制连接水泵电机。水管2可以是PPR管、PVC管、石英玻璃管,不锈钢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学红;陈少鸿;卞和营;李胜利;陈宁;张晓丽;庞春芬;陈红举,未经李学红;陈少鸿;卞和营;李胜利;陈宁;张晓丽;庞春芬;陈红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04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蒜营养液及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中老年营养强化调味品生产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