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履带式机构的受力测量装置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3868.9 | 申请日: | 201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9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坡;王闻哲;郭洪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G01M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李云鹏;解政文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式 机构 测量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履带式机构的受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个矩形排列的承重测试模块,其与履带式机构的各个支重轮的尺寸、数量和状态匹配;
与所述承重测试模块数量匹配的直流电桥,每个所述直流电桥的应变片分别对应设置于一个所述承重测试模块的侧壁上,其中,所述应变片,用于采集对应支重轮的承重载荷;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用于将所述应变片采集到的承重载荷进行放大、A/D转换和滤波处理,然后传输给上位机;
上位机,用于根据所述承重测试模块分别在支重轮测试排列方式和重心测试排列方式下采集的承重载荷,对应计算出所述履带式机构各个支重轮的受力情况和其静止状态下的重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机构的受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式机构各个支重轮的承重载荷包括所述履带式机构的上车分别处于静止、回转、加压、提升或倒立桅杆状态下的承重载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机构的受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机计算出履带式机构静止状态下的重心具体实现如下:
将4个所述承重测试模块在按照重心测试方式排列下采集的承重载荷相加计算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重量G;
根据公式x0=x/2-x1计算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重心水平纵坐标x0,其中,x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支重轮上最前侧、最后侧承重测试模块之间的距离,x满足x=x1+x2,x1为所述最后侧承重测试模块的力臂,x2为所述最前侧承重测试模块的力臂,x1和x2满足x1×F1a=x2×F2a,其中,F1a为所述最后侧承重测试模块采集到的承重载荷之和,F2a为所述最前侧承重测试模块采集到的承重载荷之和;
根据公式y0=y/2-y1计算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重心水平横坐标y0,其中,y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支重轮上左侧、右侧承重测试模块之间的距离,y满足y=y1+y2,y1为所述左侧承重测试模块的力臂,y2为所述右侧承重测试模块的力臂,y1和y2满足y1×F1b=y2×F2b,其中,F1b为所述左侧承重测试模块采集到的承重载荷之和,F2b为所述右侧承重测试模块采集到的承重载荷之和;
将公式F1c×P1=G×L×cosθ代入公式计算出所述履带式机构在水平时,支撑点至所述履带式机构的重心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θ,即其中,F1c为所述履带式机构在水平时对应的两个第一承重测试模块采集到的承重载荷之和,F2c为所述履带式机构在倾斜角度时对应的两个第二承重测试模块采集到的承重载荷之和,P1为所述履带式机构在水平时两个所述第一承重测试模块至所述支撑点的水平距离,P2为所述履带式机构在倾斜角度时两个所述第二承重测试模块至所述支撑点的水平距离,G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重量,L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重心至所述支撑点的距离;
根据公式h=L×sinθ计算出所述履带式机构的重心垂直坐标h。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式机构的受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值范围为10°~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机构的受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机分别计算出履带式机构各个支重轮的受力情况和其静止状态下的重心后,将其进行实时显示并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386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