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0164.6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1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懿德;向金友;张吉亚;谢冰;杨笑瑒;陈建新;王光合;夏军;苏云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烟草公司宜宾市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B3/10 | 分类号: | A24B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世喆 |
地址: | 6424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密集 式烤房 烟叶 烘烤 方法 | ||
1.一种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黄期,其包括点火后以1℃/小时的速度进行升温,将干球温度升到37-39℃,将湿球温度升到35.5-36.5℃,保持温度和湿度,直到高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7-8成,中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5-6成,低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3-4成时开始转火;
凋萎期,其包括以0.33-0.5℃/小时的速度进行升温,将干球温度升到41-43℃,将湿球温度升到36.5-37.5℃,保持温度和湿度,直到高温层烟叶完全变黄并失水达勾尖卷边至软卷筒状态,中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并开始勾尖,低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8-9成;
变筋期,其包括以0.5-0.67℃/小时的速度进行升温,将干球温度升到45-47℃,将湿球温度升到37.5-38.5℃,在该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延长24-36小时,使全部烟叶残留的青色完全变黄,通过密集式烤房使用的循环风机加强通风排湿,直到高温层烟叶失水达到小卷筒状态,中温层烟叶完全变黄并失水达软卷筒状态,低温层烟叶仅剩烟叶的主、侧脉微带青并开始勾尖卷边;
干叶期,其包括以0.5-1℃/小时的速度进行升温,将干球温度升到51-53℃,将湿球温度升到38.5-39.5℃,保持温度和湿度,直到全部烟叶达到大卷筒后再在该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延长10-12小时;
干筋期,其包括以1℃/小时的速度进行升温,将干球温度升到64-66℃,将湿球温度升到41.5-42.5℃,其中,在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的升温过程中,当干球温度超过60℃以后,逐渐关小密集式烤房的进风门,当干球温度升到64-66℃之后,保持温度和湿度,直到烟叶主脉全干后停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叶烘烤方法用于烘烤烟叶的下部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凋萎期中,所述保持温度和湿度,直到高温层烟叶完全变黄,失水达勾尖卷边至软卷筒状态,中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并开始勾尖,低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8-9成包括:
保持所述温度和湿度,当高温层烟叶达到黄片青筋后再在该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延长8-12小时,直到高温层烟叶完全变黄,失水达勾尖卷边至软卷筒状态,中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并开始勾尖,低温层烟叶变黄程度达8-9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烟叶烘烤方法用于烘烤烟叶的中部叶和上部叶;
所述再在该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延长8-12小时包括:在烘烤烟叶的中部叶时延长8-10小时;和/或,在烘烤烟叶的上部叶时延长10-12小时。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筋期中,所述将干球温度升到45-47℃包括:
在烘烤烟叶的下部叶时,将干球温度升至45℃;和/或,在烘烤烟叶的中部叶时,将干球温度升至46℃;和/或,在烘烤烟叶的上部叶时,将干球温度升至47℃。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黄期和/或所述干叶期和/或所述干筋期中,密集式烤房使用的循环风机的转速为960转/分。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凋萎期和/或所述变筋期中,密集式烤房使用的循环风机的转速为1440转/分。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黄期和/或所述凋萎期中,当密集式烤房内的湿度在预定湿度范围以外时,通过加湿或减湿使密集式烤房内的湿度达到预定湿度。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密集式烤房的烟叶烘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叶烘烤方法采用密集式烤房烤烟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温湿度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烟草公司宜宾市公司,未经四川省烟草公司宜宾市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016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剥离剂、分离材料及粘合带
- 下一篇:混合动力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