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线束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87677.1 | 申请日: | 201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2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范道祥;沙文瀚;赵松岭;陈福全;吴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江崇玉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线束的安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线束支架。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电气件的传输载体,汽车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工艺与生产,汽车线束的安装及保护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线束设计者的关注。确实可靠的固定安装、以及合适的保护汽车线束,能够防止汽车线束被车内各种锋利的钣金等零部件损伤,避免造成电器功能失效乃至整车烧蚀等严重后果。其中,常见的线束安装方式主要包括卡钉扎带,具体为,首先用扎带的一端将线束捆扎,然后将扎带的另一端用卡钉固定于车身。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使用现有的卡钉扎线在固定连接汽车滑动门与汽车室内的线束时,由于滑动门上的线束部分要跟随滑动门一起滑动,将使得室内的线束部分也会跟着滑动;来回滑动的线束可能会与周边构件产生摩擦,导致破损。
发明内容
为了使连接滑动门的室内线束部分固定,避免破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支架。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线束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线束的通孔、以及位于所述通孔两侧的固定孔;所述通孔内壁上设有多个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上分别设有对应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及对应的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组合成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组合成所述固定孔;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为3个。
具体地,所述限位结构为椭圆形波纹管。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表面设有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一端的截面积小于另一端的截面积。
其中,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定位结构。
其中,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与门槛护板相配合的护板。
具体地,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为凸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连接滑动门和室内的线束固定在支架通孔中的限位结构中,且支架通过固定孔与车身钣金固定;能够使得连接滑动门的线束部分跟随滑动门运动时,对连接室内的线束部分不产生影响,室内的线束部分固定不动,避免与周边构件产生摩擦而导致的破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支架中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支架中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支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组件列表如下:
1通孔,2固定孔,3限位结构,4凸台,5定位结构,6护板,7上支架,8下支架、9第一凹槽,10第二凹槽,11第一固定结构,12第二固定结构,13连接结构,14半椭圆形波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支架,具体包括: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线束的通孔1、以及位于该通孔1两侧的固定孔2;该通孔1内壁上设有多个限位结构3。
进一步地,该支架本体具体包括两部分:上支架7和下支架8。该上支架7和下支架8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该上支架7设有第一凹槽9、以及位于该第一凹槽9两侧的第一固定结构11。如图3所示,该下支架8分别设有与第一凹槽9对应的第二凹槽10、以及位于该第二凹槽10两侧且与第一固定结构11对应的第二固定结构12。
其中,前述的通孔1由该第一凹槽9和第二凹槽10组合而成。前述的固定孔2由该第一固定结构11和第二固定结构12组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76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