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氰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7664.4 | 申请日: | 201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1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彦波;郭少鹏;张佳;鲁军;蔡国光;杨秀玉;李光先;丁罕文;钱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浦东煤气制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76 | 分类号: | C02F1/76;C02F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朱水平;钟华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深度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含氰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含氰废水是指含有各种氰化物的废水。在工业生产中,金银的湿法提取、化学纤维的生产、炼焦、合成氨、电镀、煤气生产等行业均会涉及使用氰化物或副产氰化物,因而在生产过程会排放一定数量的含氰废水,但由于行业不同和具体涉及工艺不同,各含氰废水的组成和含量之间都有很大差别。
水中氰化物可分为简单氰化物和络合氰化物两种。简单氰化物包括碱金属(钠、钾、铵)的盐类(碱金属氰化物)和其它金属的盐类(金属氰化物)。在碱金属氰化物的水溶液中,氰基一般以CN-和HCN分子的形式存在,二者比例取决于pH大小。而其他金属氰化物溶液中,氰基则可能以稳定度不等的各种金属-氰化物的络合阴离子的形式存在。不论碱金属氰化物或者其他金属氰化物均属于剧毒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主要体现在可与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而使之失去传递氧的作用,进而引起组织缺氧窒息。因此,含氰废水的排放会污染饮用水源及农田,威胁人、畜、鱼类的生命安全,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必须严格加以处理,使外排水中氰化物达到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要求。
我国现有的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一般通过生化A/O工艺进行处理,废水经生化处理后,出水中COD、氨氮等常规污染物均能比较容易地实现达标排放,但若含有氰化物,由于氰化物组分复杂,出水中的氰化物难以无法稳定达标。其他处理方法,如,高级氧化法等(Fenton、普通氯氧化法、臭氧氧化等),都需要较久的停留和反应时间;而对于某些已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来说,也缺少改造和新增反应池的空间。目前针对废水中氰化物的深度处理工艺较少,中国发明专利CN101514063A公开了一种焦化废水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先在调节池用碱性物质调节pH为9~12后,加入高效氧化剂进行氧化处理,混合液经过沉淀分离0.5~1.5h,之后滤液进行树脂吸附处理,废水的COD由200mg/L可降至100mg/L以下。但是,该工艺并未提及废水中氰化物的去除,并且处理步骤中需要设置调节池进行pH调节和氧化反应,反应后上层清液仍需过滤处理。在此情况下,亟待发展针对性强的处理含氰废水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对于含氰废水经生化处理后难以稳定达标,需要另行设置反应池,处理时间长,场地要求高等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去除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含氰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含氰废水经产次氯酸根的氯系氧化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即可,具体为下述方式的任一种:
方式一:将含氰废水与产次氯酸根的氯系氧化剂均匀混合,之后经过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即可;方式二:将含氰废水经过负载次氯酸根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即可。
本发明中,所述的含氰废水为本领域常规所说的含氰废水,一般指标为总氰化物含量为0.5mg/L~100mg/L,COD值为50mg/L~1000mg/L,BOD为30mg/L~1000mg/L,色度50~200,也可为焦化废水生化尾水,较佳的指标为总氰化物含量0.5mg/L~5mg/L,COD值为50mg/L~500mg/L,BOD为30mg/L~300mg/L,色度80~150,此处优选的处理对象,特别体现本发明对于总氰化物的处理效果能够将处理后的废水从仍含有总氰化物的达标排放废水范畴提升到再生水范畴,实现了含氰化物废水处理工艺在质上的飞跃。
本发明中,所述的产次氯酸根的氯系氧化剂为本领域常规所用,一般为在水溶液中能释放出ClO-、或HClO的药剂,较佳的为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液氯和二氧化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液氯和二氧化氯本身有效基团不是次氯酸根,但其水解后可以产生次氯酸根。
本发明中,所述的阴离子交换树脂为本领域常规使用,苯乙烯系树脂或丙烯酸系树脂均可,较佳的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更佳的为D293大孔强碱性季铵I型阴离子交换树脂、D202大孔强碱性季铵II型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大孔强碱性季铵I型阴离子交换树脂、D261大孔强碱阳离子交换树脂、JK206均孔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JK204均孔强碱凝胶型阴离子交换树脂、HZ202强碱凝胶型阴离子交换树脂、201×2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201×4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201×7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或者201×8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市售可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浦东煤气制气有限公司,未经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浦东煤气制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76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联机空调热泵系统
- 下一篇:具有优化的应变渗透的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