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的氧化钝化方法及钝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6438.6 | 申请日: | 201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7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燕;刘尧平;梅增霞;杜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1/18 | 分类号: | H01L3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钝化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涉及一种硅的氧化钝化方法及钝化装置,尤其适合应用在太阳能电池的纳米、微米制绒结构的钝化。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引发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在常规能源的使用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作为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目前,太阳能发电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转换效率、稳定性等各方面因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有着其他太阳能电池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目前整个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占80%的比例,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仍将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全球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量迅速增长,市场竞争也愈趋激烈。如何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了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由于硅是间接带隙半导体,硅对太阳光的反射率高达30%以上。因此,如何降低硅片表面的反射率,成了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中关键的一部分。目前常规工艺中,单晶硅采用碱式各向异性刻蚀形成金字塔结构,反射率在10%~13%左右;多晶硅采用酸式各向同性刻蚀形成“蠕虫”结构,反射率在20%左右,但是这两种制绒方法得到的绒面反射率仍然较高。此外,有利用RIE刻蚀、激光刻蚀、等离子体刻蚀等方法制备具有微纳结构的“黑硅”,通过制备微纳结构降低硅表面反射率,这些方法都可以将单晶和多晶的反射率降到5%以下甚至更低。(中国专利:CN102157608A)然而,这些制绒方法得到的大多属于纳米结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表面积,增加了裸露的硅悬挂键,因而增加了载流子的表面复合率,降低了少子寿命,将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因此,如何对这些新型的制绒结构(纳米、微米结构)进行有效的钝化处理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太阳能电池中主要用到钝化方法有等离子体气相沉积(PECVD)方法沉积氮化硅(SiNx)薄膜,热氧化法沉积二氧化硅层(SiO2),原子层沉积(ALD)方法沉积氧化铝(Al2O3)等。其中热氧化法沉积二氧化硅薄膜的钝化效果最为理想。但是热氧化法(包括干氧氧化、湿氧氧化、水汽氧化等)一般需要在高温下(850℃~1050℃)进行30min~60min的氧化,这样长时间的高温处理会引起少数载流子寿命的降低、磷的再次分布、金属杂质的扩散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另外,二氧化硅作为电绝缘材料具有最高的电阻率(~1018Ωcm),热膨胀系数又小到5~7×10-7,并且可利用压电效应作为稳定的振荡子等,因此,除了太阳能电池领域,二氧化硅在电子器件领域,尤其是集成电路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这种二氧化硅的形成方式大致分为两种:氧化法和沉积法。氧化法得到的二氧化硅更加致密,质量更加好。氧化法主要包括水蒸气氧化法、干氧氧化法、湿氧氧化法等。这些方法一般都需要在高温下(850℃~1050℃)进行,但是高温必定会对器件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寻求一种能在低温下实现的氧化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的氧化钝化方法,能够在低温下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硅的钝化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硅的氧化钝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臭氧对硅的表面进行氧化钝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其中臭氧氧化时的温度在室温至800摄氏度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其中臭氧在到达被钝化的硅之前经过冷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其中臭氧在到达被钝化的硅之前将被冷却至室温或室温以下。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其中臭氧氧化时的温度在200至700摄氏度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其中被钝化的硅可以是具有各种结构的硅,尤其是具有纳米结构的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上述氧化钝化方法的钝化装置,包括:
加热炉;
臭氧发生器,与加热炉相连,用于向加热炉通入臭氧。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钝化装置,还包括冷却装置,用于将臭氧在通入加热炉之前冷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钝化装置,还包括导气装置,位于加热炉内,用于将臭氧导引至样品表面,该导气装置为面状装置,该面状装置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气口。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钝化装置,还包括尾气处理装置,与加热炉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64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31-00 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导体本体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转换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辐射控制通过该器件的电流的,例如光敏电阻器
H01L31-12 .与如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光源,如场致发光光源在结构上相连的,并与其电光源在电气上或光学上相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