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通道电偶腐蚀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8680.0 | 申请日: | 2011-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7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程文华;张慧霞;王均涛;郝鹏飞;邓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7/02 | 分类号: | G01N17/02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世功 |
地址: | 266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腐蚀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电偶腐蚀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偶腐蚀电位和电流的多通道测量设备,特别是一种多通道电偶腐蚀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异种金属材料在同一介质中相互接触时,由于腐蚀电位不相等,在两者间存在电偶电流,使得电位较负的金属腐蚀加速,而电位较正的金属腐蚀速度减小。在工程防腐设计中,异种材料间的电偶腐蚀控制十分重要,如果设计不当,将加速某些部件的腐蚀,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各种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电偶序及其电偶腐蚀行为是工程防腐设计中控制电偶腐蚀发生的重要依据。我国在1995年制定了国家标准“船用金属材料电偶腐蚀试验方法”,主要通过材料自腐蚀电位、电偶电位和电偶电流的测量,分析不同材料间的电偶腐蚀特性,为异种材料的匹配设计及电偶腐蚀控制提供参考数据。早期的电偶腐蚀测量方法是采用手工测量,一般采用数字万用表、电流表、零电阻电流计等对阴阳极的电偶电位和电偶电流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手动切换电极的通断状态,容易造成测量数据的不准确,而且测量速度慢,测量数据点较少,无法捕捉电偶电流的快速变化。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0420098658.2中公布了一种采用单片机和上位计算机进行电偶腐蚀测量的多通道电偶腐蚀实验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有效解决了手工测量存在的问题,还可实现多个通道电偶腐蚀数据的测量,但该装置是通过上位计算机进行控制,电偶腐蚀的参数设置和数据存储等功能只能在上位计算机上完成,下位机无法脱离上位计算机进行工作,控制方式繁琐,因此限制了该装置在某些场合的应用,尤其是进行现场试验时或需要自主运行的场合应用受限。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试验过程不会少于15天,特殊情况下可达数月,对于较长时间的电偶腐蚀试验,现有多通道电偶数据自动测量技术的可靠性较差,容易导致数据丢失,而且在试验过程中若测量设备出现问题将导致偶对体系的腐蚀状态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在实际应用中现有多通道电偶腐蚀测量设备在控制方法、信号调理、噪音干扰等仍存在技术瓶颈,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研制一种基于SOC处理器的智能化多通道电偶腐蚀测量装置,能够独立进行金属材料电偶腐蚀试验过程的可编程控制和电偶腐蚀数据的采集、存储以及测量状态的显示和查询,用于室内外不同环境中异种金属材料间电偶腐蚀电位和电偶腐蚀电流的测量,解决现有电偶腐蚀测量设备在控制方法、信号调理、噪音干扰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SOC处理器结构设计,包括电极连接电缆、电压电流测量切换单元、前端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电路、基准源、多通道电气隔离单元、主控模块、显示模块、存储模块、通讯模块和SOC处理器,其中的前端信号调理电路包括工作电极输入、辅助电极输入、参比电极输入、双掷继电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基准源、第一平衡电阻、第二平衡电阻、第三平衡电阻、第二运算放大器和第四平衡电阻;电极连接电缆的前端与电极连接,后端接入电压电流测量切换单元,前端信号调理电路与A/D转换电路电连通后的两端跨接基准源,前端信号调理电路前端与电压电流测量切换单元电连接,A/D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串联多通道电气隔离单元后与主控模块电连通,主控模块内置有SOC处理器,主控模块分别与显示模块、存储模块和通讯模块电连接,并实现电信息控制;前端信号调理电路中的基准源的信号放大后接入第一运算放大器输入端的辅助电极输入处,第一运算放大器另一输入端对接工作电极输入并连接由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及并接双掷继电器构成的电路后对接第一平衡电阻和第三平衡电阻,第一平衡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第二平衡电阻连接,第二平衡电阻另一端接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第二平衡电阻的一端接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并通过第四平衡电阻接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另一输入端接第四平衡电阻并接地;参比电极输入的信号放大后并入前端信号调理电路并构成信号处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86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