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压铸熔炉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5456.6 | 申请日: | 201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5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新华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3L1/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314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压铸 熔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铸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压铸熔炉。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压铸熔炉在处理燃料燃烧后的余火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压铸熔炉的燃烧室设有烟囱,当压铸熔炉工作时,燃料通过燃烧机的高压喷嘴射入燃烧室中燃烧,燃烧后的余火和废气通过烟囱直接排出,这种处理方式,余火和废气会带走大量热量和部分没有充分燃烧的燃料,使得熔料单纯的由熔料缸辐射加热,熔化速度较慢而且浪费燃料;另一种压铸熔炉通过在燃料室延伸出一管道,管道绕进熔料腔腔口,使得燃烧后的余火对熔料直接加热,虽然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燃料资源,加快了熔料的熔化速度,却使炉体和回火通道复杂,加大了操作者对压铸熔炉操作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熔料受热均匀、熔化速度快、大大缩短熔化时间、节省燃料、热效率高的高效压铸熔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效压铸熔炉,包括炉体、上盖、熔料缸及燃烧机,所述熔料缸设置在炉体内腔,所述上盖设置在炉体顶部,上盖与炉体内壁及熔料缸的壁体围成燃烧室,所述熔料缸的壁体上开有可连通燃烧室与熔料缸内腔的回火孔,所述燃烧机设置在炉体外部并与燃烧室相连,所述燃烧室一端连接有通气口。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挡火板,所述挡火板向熔料缸内弯折,挡火板与上盖一体设置。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炉体内壁铺设有耐火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火孔设置在熔料缸壁体的上端部。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熔料缸底部设有支承块。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火孔数量为8-12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熔料缸的壁体上开有回火孔和挡火板,使通过燃烧室后的余火从回火孔,经挡火板反射进入熔料缸内腔,进而充分利用了余火直接对熔料加热,可大大缩短熔料的熔化时间,节省了燃料,燃烧室一端连接有通气口,可以通入空气,使得燃烧更充分,以此结构的压铸熔炉,既实现熔料缸的壁体辐射加热,也同时实现对熔料的明火加热,充分利用余火,熔料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效压铸熔炉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炉体,2、上盖,3、熔料缸,4、燃烧机,5、燃烧室,6、回火孔,7、通气口,8、挡板,9、耐火层,10、支承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高效压铸熔炉,包括炉体1、上盖2、熔料缸3及燃烧机4,所述熔料缸3设置在炉体1内腔,所述上盖2设置在炉体1顶部,上盖2与炉体1内壁及熔料缸3的壁体围成燃烧室5,所述熔料缸3的壁体上开有可连通燃烧室5与熔料缸3内腔的回火孔6,所述燃烧机4设置在炉体1外部并与燃烧室5相连,所述燃烧室5一端连接有通气口7。
所述回火孔6数量为8-12个,回火孔6均匀设置在熔料缸3壁体的上端部,所述上盖2上设置有与回火孔6相对应的挡火板8,所述挡火板8向熔料缸3内弯折,挡火板8与上盖2一体设置,火势通过燃烧室5旋转上升后,余火从回火孔6、挡火板8反射进入熔料缸内腔,进而充分利用了余火直接对熔料加热,燃烧室5一端连接有通气口7,可适时通入空气,使得燃烧更充分。
所述熔料缸3底部设有支承块10,加强炉体1对熔料缸3的支承作用。
所述炉体1内壁铺设有耐火层9,延长了熔炉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熔料缸3的壁体上开有回火孔6和挡火板8,使通过燃烧室5后的余火从回火孔6,经挡火板8反射进入熔料缸3内腔,进而充分利用了余火直接对熔料加热,可大大缩短熔料的熔化时间,节省了燃料,燃烧室5一端连接有通气口7,可以通入空气,使得燃烧更充分,以此结构的压铸熔炉,既实现熔料缸3的壁体辐射加热,也同时实现对熔料的明火加热,充分利用余火,熔料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新华,未经陈新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54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容式三轴微陀螺仪
- 下一篇:商场支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