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9768.6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4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敏;刘桂平;白山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行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5/00 | 分类号: | E02D35/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450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物 倾斜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的倾斜校正,具体为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地基土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后,会出现建筑物整体倾斜的问题。目前采用的方法有锚杆静压桩地基托换顶升的施工方法、人工挖孔托换桩加固的施工方法、水平掏土纠偏与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施工方法等。锚杆静压桩地基托换顶升的施工方法主要是利用建筑物自重在建筑物的基础上开凿出压桩孔和锚杆孔,然后埋设锚杆,借助锚杆反力通过反力架用千斤顶将桩逐段压入基础中的压桩孔内,该方法对建筑物基础造成了破坏。人工挖孔托换桩加固的施工方法是在拟托换基础旁边挖的矩形施工导坑,然后朝基础位置水平向挖至托换桩位置,再竖向挖至设计标高,成桩后灌注微膨胀混凝土或微膨胀混凝土并加抛石混凝土至基础底面上,完成对建筑物的加固;该方法在进行桩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对基础进行凿毛等处理,会对基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水平掏土纠偏与注浆加固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是沿水平方向在建筑物沉陷小的一侧基础下方进行掏挖,取出适量的地基土,使基底的支承面积减小,在上部结构荷载的作用下,该侧地基土附加应力增大,引起地基新的沉降,调整地基的沉降差,使上部结构逐步复位,达到纠偏扶正的目的,然后通过注浆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该方法在掏挖的过程中对原地基土扰动较大。总而言之,这些方法都破坏了建筑物的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建筑物倾斜校正方法会破坏原建筑物基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建筑物的倾斜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距建筑物底部欲构建托换桩1.5-3m处垂直向下施工导洞,导洞的直径为0.8-1.2m,导洞的深度为导洞的底部距建筑物的基础梁下方1.6-2m处;导洞的数量根据建筑物底部欲构建托换桩的数量和位置确定,可每个欲构建托换桩旁施工一个导洞或者两三个欲构建托换桩共用一个导洞;所述托换桩的位置根据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类型计算,该计算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
(二)、在导洞内对连通导洞和欲构建托换桩之间的平洞进行施工,平洞的高度为1.5-2m,宽度为1-1.5m;
(三)、在平洞的端部垂直向下施工主洞,主洞的直径为0.8-1.5m;主洞的深度是由地勘上的地层状况决定的,取决于持力层的标高且伸入持力层一定高度,主洞的深度计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四)、在主洞里放入钢筋笼,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对主洞进行浇筑,使混凝土的顶部距基础梁底部0.6-0.8m,浇筑后形成托换桩的下部;
(五)、将建筑物基础梁周边的土方挖掉;挖通各个主洞顶部进行强度为C30-C60的补强基础梁施工;在托换桩上安装千斤顶顶住补强基础梁,根据建筑物倾斜偏差及结构荷载分级控制将建筑物的上部结构抬升至设计标高;
(六)、将托换桩与补强基础梁之间的部分用强度为C30-C60的混凝土进行浇筑直至距补强基础梁0.1m处,剩余部分用干硬性混凝土浇筑密实,形成托换桩的上部;
(七)、对导洞、平洞、以及建筑物基础梁周边开挖土方处进行回填。
本发明属于顶升纠偏方法中的一种,不影响原建筑物标高和使用功能;采用导洞开挖、平洞开挖、主洞开挖的方式,到达反力支撑点,且采用人工挖孔桩作为地基托换桩,提供反力支撑,不但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原建筑物地基扰动,而且能够保证地基托换桩提供足够的支撑反力;采用微膨胀干硬性混凝土对托换桩和基础补强梁或原建筑物基础间进行填塞,能够保证对后塞口的处理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行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行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97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银花口服液
- 下一篇:用于流体产品的传递装置和相关的传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