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应用程序中利用SSID安全建立WiFi连接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9101.6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4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郑博玮;刘磊;何智聪;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2/00 | 分类号: | H04W12/00;H04W76/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程序 利用 ssid 安全 建立 wifi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应用程序中利用SSID安全建立WiFi连接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WiFi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率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的普及,依赖移动终端间信息交换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例如移动终端间多媒体信息的交换、移动终端间电子名片的交换等。
现阶段移动终端间基于WiFi的数据交换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通过无线路由设备共同连接在一个无线局域网内,该方式需要各个移动终端都有权限连入该移动局域网。若这些移动终端不具有权限或者没有这样的一个无线路由设备,则该方式将不适用。
2、一个移动终端开启AP模式,其他移动终端通过此AP形成一个可以通信的网络。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不需要依赖无线路由设备。但是需要有支持AP功能的移动终端,并且存在以下不足,即如果AP设置成无密码保护则存在被他人随意连接的风险,该方法还需要其他移动终端的用户寻找SSID,设置密码等。
无论上述何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应用层不负责WiFi连接的建立,以及管理WiFi连接方式、状态等。对于以下的应用场景中的内容交换过程,都很难达到很好的用户体验以及安全性等要求:
如果几个移动终端用户第一次相遇需要交换应用层信息,并且用户想用WiFi的方式交换,首先需要打开WiFi,并且一个用户需要将WiFi设置成AP模式,此外需要设定SSID以及密码,然后将密码通知所有用户。当所有用户建立连接后应用程序才可以进行内容的传输。
因此,在传统方式中通过WiFi分享移动终端中的内容用户操作比较繁琐,而且存在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的建立WiFi连接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建立WiFi连接的方法,利用移动操作系统开放的API,在应用层软件通过设定WiFi的SSID值,实现程序自动识别、建立网络连接,传输应用层数据,并且保证网络只对需要进行交换的终端开放,不运行同一软件的其他移动终端无法获得连接权限。故称本发明为在应用程序中利用SSID安全建立WiFi连接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建立WiFi连接的方法,其应用层软件在配置AP的SSID时,将WiFi连接密钥信息以及应用层需要的其他信息附加在SSID中。
本发明方法中,SSID至少包含程序标识和SSID连接密钥(WiFi连接密钥),程序标识和WiFi连接密钥可由应用层自行定义,但要求保证同一应用程序使用同一个程序标识。
本发明方法中, WiFi连接密钥以密文方式呈现,程序标识和应用层其他附加信息既可以是明文也可以是密文呈现。
本发明方法中,加密WiFi连接密钥需要的密钥由应用程序维护,并定期连接服务器更新密钥。
本发明中的应用程序有如下两种运行模式:
服务器模式, 处于服务器模式的移动终端需要配置WiFi为AP模式,并且将SSID设置成特定的格式。该格式至少包含程序标识和WiFi连接密钥。其中程序标识是指由应用程序产生的一种用于标识该应用程序的信息;WiFi连接密钥是指有服务器模式移动终端产生的、连接该SSID所对应的AP所需要的密钥,亦称SSID连接密钥。
客户端模式,处于客户端模式的移动终端无需配置WiFi为非AP模式,扫描周围环境中AP的SSID信息,获得SSID信息后进行分析,解析其中的程序标识信息和SSID连接密钥。然后客户端模式的移动终端根据获得SSID和解析出的密钥,请求连接对应的SSID。
本发明在应用中包含SSID配置、SSID扫描、连接确认、数据交换等过程。
SSID设置过程:
在连接建立前,首先一个移动终端用户在应用程序中运行服务器模式,此时应用程序保证WiFi模块运行,并且设置成AP模式。在配置该移动终端的SSID前,应用程序生成一个SSID连接的密钥,并将存储在程序中的应用程序标识(既可以是明文也可以是密文)和加密后的密钥信息保存在SSID中。
SSID扫描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9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