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快速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7840.1 | 申请日: | 201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1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雄;刘兆贤;曹飞;王毅;郭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2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驾驶员 前方 视野 快速 测量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应用于汽车视野检测装置,具体的讲是属于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快速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是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汽车具有良好的驾驶员前方视野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确保乘员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汽车产品公告申报、汽车强制认证和出口认证EEC/ECE标准中,M1类汽车的驾驶员前方视野试验都是必做的项目之一。
目前,国内各大汽车检测机构都配备有相应的前视野检测设备,可以完成试验。主要使用的方法是“找点法”,其测量原理是利用三维坐标测量仪的探头接触挡风玻璃或A柱,触点的坐标值通过三维坐标测量仪硬件传输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中编好的程序,计算出该点与眼点(V1,V2点)或Pm点连线与相关线或面的夹角,再与标准要求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连续移动探头,最后在挡风玻璃和A柱上找到符合标准要求的点。然后利用这些点进行肉眼定性判定和计算机定量计算。此方法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只能找点,而不能直接划线,在完成标准要求的“在驾驶员前方180°,通过V1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2的三个水平面上方范围内的障碍”检测时,定位极其繁琐。
在国外,一些认证机构,如莱茵、VCA等拥有实现上述定位的装置,但是其使用的装置也有一定的弊端,装置的下部是用三角架固定,在每次试验时,必须拆掉驾驶员座椅,并用三维坐标测量仪精确定位座椅R点的位置,再以此为基准点定位眼点(V1,V2点)和Pm点,操作起来也比较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检测范围的快速检测装置,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检测范围的快速检测装置是这样的: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快速测量装置,包括3-DH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检测装置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由一圆轴和两圆管构成,两圆管套接在圆轴两端,并通过定位螺钉与圆轴固定,所述连接部件的下端圆管设置有与所述3-DH装置连接的定位孔,所述连接部件的上端圆管顶端还设置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用以固定可横向及纵向移动的带发光器的测量定位装置。
进一步,所述带发光器的测量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以及固定设置在第一导轨下端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呈“十”字设置;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第一导轨上端,在第二导轨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激光头定位装置;设置这样的导轨可以使检测的时候,根据激光头的需要在纵向以及横向上移动,方便快捷。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有刻度,便于在检测的时候快速读出测试中激光头定位装置水平旋转的角度,让检测更加方便,快捷。
进一步,所述支架为两相互平行且垂直固定在连接板上的块状物体,所述激光头的定位装置包括垂直于支架的上下固定板以及紧靠并平行于支架的左右固定板,在平行于支架的左右固定板设置有可调节角度的调节固定螺钉。
进一步,所述块状物体上端呈等腰三角形状,且三角形中空,便于减轻支架重量以及节约材料。
进一步,所述紧靠并平行于支架的左右固定板上端设置有刻度盘,所述刻度盘呈扇形且中空,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指向刻度盘上;主要便于在铅垂面内旋转激光头定位装置后快速地读出其所旋转的角度。
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圆轴和上端圆管上还设置有可准确确定检测所需的眼点、Pm点高度位置的定位销和定位销孔,在圆轴上滑动的上端圆管上设置有固定螺钉。测量时下端圆管套接在3-DH装置上并用定位螺钉固定,在圆轴上滑动的上端圆管上设置有固定螺钉,通过所述定位销可快速、准确地定位检测所需的V1、V2、Pm点高度位置,并用定位螺钉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快速测量装置在进行驾驶员前方视野测试过程中可以很快捷地完成很多相关点、线的定位,测量结果的精度准确,测试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部件示意图,
图2本发明检测装置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78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