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孔隙率可控的人工骨支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7242.4 | 申请日: | 2011-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9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汪焰恩;魏庆华;秦琰磊;李鹏林;杨明明;潘飞龙;郭叶;叶东东;龙水军;毛海龙;韩琴;王月波;周金华;魏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28 | 分类号: | A61F2/28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吕湘连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孔隙率 可控 人工 支架 制备 方法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孔生物陶瓷微球人工骨支架的制备方法。涉及以离散数值仿真、颗粒流数值仿真为计算理论,通过控制可速溶生物小球的数量和半径来获得不同孔隙率的活性生物陶瓷微球人工骨支架。
背景技术:
人体骨骼具有一定的再生和自修复能力,但对于因创伤、感染、肿瘤及发育畸形等原因造成地大段骨缺损,单纯依靠骨器官自修复功能无法愈合,需采用骨移植手术治疗。移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替代骨,自体骨组织移植效果很好,无免疫排异反应,但是来源有限且需要二次手术及取骨部位常遗留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缺点。异体骨移植不需两次手术,且具有自体骨的组织特点,能提供足量不同形状尺寸的皮质骨或松质骨,但移植骨在经消毒处理后会失去强度,部分或完全损失骨诱导因子,并有感染病毒的危险。为了克服这些局限,1995年Crane等系统地提出了组织工程骨的基本概念,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缺损骨组织进行修复和重建,要求移植骨不仅具有与人体骨骼相匹配的力学性能,且兼具骨传导和诱导等功能。
理想骨替代物应该满足如下要求:1、与人体组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无免疫源反应;2、与人骨力学性能相近似,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支撑力;3、优良的三维微观结构,保证培养液及血液能够进入骨支架内部,且易于成型;4、良好的成骨诱导性;5、具有合适的表面理化性质,且能被宿主骨组织吸收替代;6、取材方便,易于大量制作。因此,在保证人工骨的承载功能(弹性模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人工骨需要制成多孔结构,即满足一定的孔隙率,从而促进人工骨体内生物相容性,保证骨细胞和营养液物质在支架内的传输。
由于不同部位的人工骨有其特定的孔隙率,故孔隙率可控的人工骨支架制备方法是对现有骨支架制备的创新和探索。发明专利CN100536802C公开了一种双尺度微结构人工骨支架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先制备人工骨负型的树脂模具,在模具中填充一定直径的石蜡小球适当加压,再填充生物材料浆体,待固化后真空烘干,最后,热分解去除树脂模具和石蜡小球,形成宏观尺度的管道系统和微观尺度的球形孔。其特点是,该支架微结构包括微观尺度的球连孔和宏观尺度的管道系统,球形孔随机分布,管道系统可预先设计。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如下问题:制备支架的有机粘结剂需要在高温下烧除,延长了支架制作时间,提高了制备成本,并增加生物陶瓷颗粒被污染的几率,同时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来精确的控制骨架的孔隙率。
公开号为CN10169082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孔生物陶瓷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浇注生物陶瓷浆料制造三维壳体,浇注生物陶瓷浆料制造三维壳体,通过冷冻、干燥、烧结,制备出外面相对致密,内部相对疏松的生物陶瓷支架,但是该方法仍存在如下问题:制备的多孔生物陶瓷支架外部致密的结构,营养液很难在其中输送,同时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精确控制其孔隙率,制备支架的有机粘结剂需要在高温下烧除,也会延长支架制作时间,提高成本,并增加生物陶瓷颗粒被污染的几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人工骨支架不能控制孔隙率,难以满足病人个体差异和不同部位骨骼需求等缺点。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控孔隙率的生物陶瓷微球支架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孔隙率可控的人工骨支架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理论计算或模拟仿真,在生物陶瓷小球半径选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可速溶生物小球的数量或半径,得到一种符合病人个体骨孔隙率的模型,记下此时的生物陶瓷小球和可速溶生物小球数量比N及生物陶瓷小球直径值D、可速溶生物小球直径d;
步骤2、计算机处理人工骨支架三维CAD模型,将其从下至上顺序分割成间距为Δh的二维截面图形N份,第i份截面图形面积为Ai,其中Δh的大小为生物陶瓷微球的直径;
步骤3、将步骤2中输出的N份二维截面图形导入三维打印机;将生物胶黏剂装入三维打印机的储液腔,且按照步骤1所得的参数将两种小球混合均匀,其中生物陶瓷微球直径为D,可速溶微球直径为d;
步骤4、i=1,在成型工作台上均匀的铺上一层混合微球;
步骤5、启动三维打印机,把第i层生物胶黏剂喷洒到第i层混合微球上;然后再均匀铺上一层混合微球,形成第i+1层;
步骤6、判断i值,如果i<N,则i=i+1,重复步骤5;否则,进入下一步;
步骤7、支架制作完毕,取出支架;然后将支架放入到蒸馏水中,待可速溶微球完全溶解后取出,并用生物溶解液反复浸泡和冲洗,最后对支架进行真空烘干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72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