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水性溶液中制备剥离型层状材料/碳纳米管复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3996.2 | 申请日: | 201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2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杜淼;傅华康;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3/14 | 分类号: | C01B13/14;C01G51/04;C01G53/04;C01F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性 溶液 制备 剥离 层状 材料 纳米 复合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状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在水性溶液中制备剥离型层状材料/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属于无机材料制备及改性领域。
背景技术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写为LDH)是一种与蒙脱土类似的阴离子型层状无机材料,由二价金属、三价金属及羟基(OH-)组成的层板带正电荷,层间具有可交换的阴离子,层间的阴离子与层间水分子或层板上的羟基以氢键的方式相结合,这一独特的层状结构使LDH在阻燃、选择性红外吸收、紫外阻隔等方面显示出优良的性能,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LDH的层板电荷密度极高,导致层板团聚严重,难以剥离,使LDH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目前有关LDH剥离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离子交换或者煅烧还原的方法将各种有机或无机阴离子如脂肪酸、氨基酸、硝酸根等引入LDH的层间,增大层间距,减小层板之间的作用力,最后在较强的外力作用下得到剥离的片层,其中报道较多的是先将LDH层间的碳酸根离子(CO32-,尿素分解或空气中的CO2得到)置换为硝酸根离子(NO3-),然后在甲酰胺中长时间搅拌得到剥离的片层。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简写为CNT)自1991年问世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包括力学、电学、磁学、电化学及吸附性能在内的多种优异性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纳米器件、聚合物复合材料、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关于二维的LDH与一维的CNT两种材料之间的复合,近几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LDH/CNT复合物最大程度汲取了LDH与CNT两种填料的优势,既能作为水溶性高分子的有效增强剂,在水性溶液中以极少的添加量大幅度提高基体的力学、导电与阻隔性能,同时基于表面活性剂长链对高分子链的亲和性,又能通过熔融共混较好地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作为聚合物的增强型功能填料,提高基体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同时又可赋予基体一定的功能性,如荧光性能、选择性红外吸收等。
目前LDH/CNT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为原位生长法,即以负载了过渡金属如铁、钴、镍等的LDH层板为载体,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写为CVD)在LDH表面原位生长CNT。但由于催化生长CNT的最低温度为650℃,此时LDH的结构被破坏发生晶型转变,而且在高温下LDH的层间结合水与结构水完全丢失,致使LDH层间塌陷,加剧了粒子的团聚,以至很难再被剥离。
Huang Shu等人(J.Phys.Chem.B,2010,114,16766-16772.)在较温和的条件下成功地在甲酰胺中制备了剥离型LDH/CNT复合材料,但是此方法需用到大量的有毒溶剂,对环境污染大,而且实验过程耗时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水性溶液中制备剥离型层状材料/碳纳米管复合物的方法,简单易行、耗时短、无需有毒溶剂,而且无需在高温下进行,成本低。
一种在水性溶液中制备剥离型层状材料/碳纳米管复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可溶性二价金属盐、可溶性三价金属盐、碱性物质和碳纳米管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得反应液,搅拌,抽滤,干燥后得到预产物——未剥离LDH/CNT复合物;
所述的反应液中,可溶性二价金属盐和可溶性三价金属盐的总浓度为5~100mmol/L,可溶性二价金属盐与可溶性三价金属盐的摩尔比为1~6∶1,碱性物质的浓度为5~300mmol/L,碳纳米管的浓度为0.15~3.5mg/ml;
(2)将步骤(1)中得到的预产物加入酸与钠盐混合溶液中,搅拌,抽滤,干燥,然后再将得到的产物加入到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并搅拌,得到均匀的黑色悬浮液,经抽滤、干燥后得到黑色固体;
(3)将步骤(2)中得到的黑色固体分散于溶剂中,经超声处理后,得到剥离型层状材料/碳纳米管复合物的悬浮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39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