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中大型轴承的内涨夹紧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8660.7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1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广;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12 | 分类号: | B23Q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型 轴承 夹紧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尤其与一种内涨的夹紧机构有关。
背景技术
目前车床上内涨夹紧机构普遍采用顶拉螺杆,由顶拉螺杆前后移动,迫使弹簧夹头涨大,夹紧加工工件。顶拉螺杆由于结构原因外径较少,刚性小,难以承受的拉紧力,不能满足重切削需要。而中大型轴承尺寸大,重量大,车削力大,需要有较大刚性内涨夹机构来保证中大型轴承生产加工,同时由于单件中大型轴承成本高,减少加工报废要求更加突出,内涨夹紧机构更加需要装夹不良提示报警,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带装夹不良提示报警,能承受大切削力的内涨夹紧机构。为此,本实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装夹不良提示报警功能内涨机构,包括主轴,进气套,卡盘座固定在主轴上,卡盘座与顶针座、连接法兰连接,连接法兰安装在主轴内,支承固定在顶针座上,加工工件端面定位在支承上。其特征是:进气套,主轴,卡盘座,顶针座,支承中间有孔相互贯通,气孔接触处全部装有密封圈,保证气路密封。当涨紧工件时,压缩空气由进气套进入,通过主轴,卡盘座,顶针座,到达支承与工件接触面,有是否漏气来自动检测并提示报警装夹是否不良,实现装夹不良检测。
一种大刚性的内涨机构,包括拉紧螺杆,穿过安装在连接法兰上滑动轴承,通过锁紧螺母与连接盘相连,连接盘与弹簧夹头采用螺栓连接,中间隔有拉紧圈,工件套在弹簧夹头上,端面定位在支承上。其特征是:当动力源(回转油缸、回转气缸等装置)向后拉拉紧螺杆,通过连接盘、拉紧圈,接动弹簧夹头,使弹簧夹头向后移动,固定的顶针座迫使弹簧夹头涨开,涨紧工件,实现夹紧工件。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端面支承上空气通道出口直径小于进口的直径。
所述进气套内部带有耐磨套圈,该耐磨套圈设置环形槽的空气通道,进气套中耐磨套圈与主轴上通气孔相通,使得所述的进气套位于任何角度与主轴通气孔相通。
所述主轴、卡盘座、顶杆座、支承的气孔通道的接触面都设计有密封圈,保证气路的密封。
所述拉紧螺杆与连接法兰中间有滑动轴承,适合接紧螺杆频繁前后移动,不易磨损,提高使用寿命。
所述顶针座固定在卡盘座上,轴向固定不动,弹簧夹头由拉紧螺杆、连接盘、拉紧圈作轴向前后移动。顶针座的顶针尺寸大,大大提高了夹紧机构的刚性。
使用本发明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因其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带装夹不良提示报警,能承受大切削力的内涨夹紧机构,使用寿命长。能满足大工件重载荷切削,同时大大提高产品加工的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能实现自动化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包括主轴2,进气套3,卡盘座10固定在主轴2上,卡盘座10与顶针座7、连接法兰5连接,连接法兰5安装在主轴2内,支承11固定在顶针座7上,加工工件1端面定位在支承11上。进气套3,主轴2,卡盘座10,顶针座7,支承11中间有孔相互贯通,气孔接触处全部装有密封圈,保证气路密封。当涨紧工件1时,压缩空气由进气套3进入,通过主轴2,卡盘座10,顶针座7,到达支承11与工件1接触面,有是否漏气来自动检测并提示 报警装夹是否不良,实现装夹不良检测。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包括拉紧螺杆4,穿过安装在连接法兰5上滑动轴承12,通过锁紧螺母13与连接盘6相连,连接盘6与弹簧夹头9采用螺栓连接,中间隔有拉紧圈8,工件1套在弹簧夹头9上,端面定位在支承11上。当动力源(回转油缸、回转气缸等装置)向后拉拉紧螺杆4,通过连接盘6、拉紧圈8,接动弹簧夹头9,使弹簧夹头9向后移动,固定的顶针座7迫使弹簧夹头9涨开,涨紧工件1,实现夹紧工件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86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