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大中梁、小侧梁共用平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2526.6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6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于世明;戴安国;兰叶;王武建;关雪梅;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3/00 | 分类号: | B61D3/00;B61F1/00;B61F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大中梁 小侧梁 共用 平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用平车,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铁路货车运输领域中的铁路大中梁、小侧梁共用平车。
背景技术
共用平车是即可装运普通货物,又可装运集装箱的平车。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型号的共用平车,这些平车均采用中梁、侧梁断面相近的大型H型钢结构。这种结构的平车缺点是侧梁断面较大,在使用中,列车检查人员无法深入到底架内部进行检查和维修,无法适应铁路提速后大幅缩短列车检查作业时间的实际情况,影响了平车运用安全性。
现有的共用平车上铺设纯木地板结构,在使用中损坏较严重,车辆技术状态较差,影响平车装货性能,也是造成平车厂修及段修周期较短的主要原因。而且,现有平车四周的绳栓和柱插等用于捆绑货物的加固部件承载强度较弱,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大型货物加固性能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运输能力,增强货物装载捆绑加固能力,延长车辆的厂修及段修周期,改善列车检查人员的作业条件,并能确保货车运行安全的铁路大中梁、小侧梁共用平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铁路大中梁、小侧梁共用平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矩形承载底架,所述底架由中梁、侧梁、端梁、枕梁、中央横向梁及大横向梁组焊而成;所述底架的底部通过盆型心盘安装在两个转向架上,所述底架和两个转向架上分别安装有一制动装置,每个所述转向架上还分别设置有一基础制动装置;所述底架的顶部交替铺设有钢木混合地板,所述钢木混合地板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集装箱锁头,所述钢木混合地板中部设置有四个集装箱锁头;所述底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套车钩缓冲装置,并在所述钢木混合地板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端门。
所述中梁位于所述底架的中部,呈鱼腹型纵向布置;所述中梁两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车钩缓冲装置的安装座;所述中梁由H型钢制成,其断面高度为700mm~800mm。
所述侧梁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两侧,所述侧梁由钢板压制成通长的槽型断面结构,其断面高度为350mm~400mm。
所述侧梁上还设置有绳栓和整体式柱插,所述绳栓为14~16个。
所述端梁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两端部,由钢板制成槽型断面结构,所述端梁将所述中梁和侧梁连接成一体。
所述枕梁位于所述底架上端梁的内侧呈横向布置,所述枕梁采用钢板组焊成箱型变断面结构;所述中央横向梁位于所述底架的横向中心部位,采用钢板组焊成箱型变断面结构;所述大横向梁位于所述中央横向梁的两侧,所述大横向梁采用钢板组焊成工字断面结构。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由于采用断面更大的H型钢作为底架中梁,并相应增大了枕梁及中央横向梁的断面,因此大幅度的提高了底架承载能力,满足了重量更大货物装载及大型重载集装箱装载运输的强度要求,同时也满足了重量更大的坦克、大型铁路桥梁等特种集载货物运输的要求。2、本发明由于底架四周的侧梁和端梁上设置了加强型绳栓和整体铸造式柱插,全车侧梁上绳栓数量增加至14~16个,从而提高了装载货物捆绑加固能力,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可靠性。3、本发明的底架上采用钢木混合地板结构,钢木混合地板交替铺设在底架上,在确保装载货物与钢木混合地板间摩擦力情况下,延长了地板的使用期限,从而也延长了平车的厂修、段修检修周期,降低了车辆在寿命期内的维护费用。4、本发明在提高底架整体承载能力条件下,适当减小了底架侧梁的断面高度,采用较小的槽型断面结构取代了以往共用平车采用的H型钢断面,从而大大方便了列车检查人员进入底架内检查和维护,确保了车辆运用安全性。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铁路货车使用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底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25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