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氧化物与腐殖质及其还原菌三元复合有机污染修复剂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3204.5 | 申请日: | 2011-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3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周顺桂;李芳柏;徐荣险;王跃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C02F11/02;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物 腐殖质 及其 还原 三元 复合 有机 污染 修复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污染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可应用于土壤和河涌底泥原位有机污染物修复的铁氧化物与腐殖质及其还原菌三元复合修复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石油、多环芳烃、有机氯等有机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我国土壤和水体的有机污染日益严重。土壤和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和农田灌溉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因此,有机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治理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环保研究的热点。
水体中的污染物往往大量沉积在底泥中,在底泥与上覆水体中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造成污染水体持续发黑发臭,因此,水体有机污染的修复关键在于底泥的修复。底泥的有机污染修复同土壤修复一样,采用异位修复方法均存在着工程实施困难、成本高昂、易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各种强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方法就成为人们治理土壤和水体有机污染的首选。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土著的或人工投加的功能微生物菌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污染物生物降解或分解作用,即微生物催化的氧化还原过程。在功能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作为电子供体(如石油烃、多环芳烃、苯酚等),与外源的电子受体(如氧气、铁氧化物、腐殖质等)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目标污染物降解成无毒无害的物质。自然条件下,O2无疑是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最适合、最广泛的电子受体。然而,氧气作为有机污染物氧化的电子受体,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陷,即氧溶解度低、难以扩散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淹水土壤或沉积物的2cm深度以下,就几乎检测不到氧气的存在。因此,在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和河涌底泥的工程实践中,往往会采用通风法向土壤和水体中补充氧气,其基本原理就在于源源不断地提供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电子受体。然而,通风法需要专门的机械并耗用大量的能量,从而导致成本高昂、实施不便。因此,如何在无需通氧的厌氧条件下,强化有机污染物的原位修复效率,是有机污染土壤和底泥修复发展与应用的关键所在。
申请号为200910146695.3的中国专利介绍了一种可加速有机氯降解的铁还原菌-矿物复合菌剂,该菌剂可在厌氧条件下实现Fe(III)的还原,生成具有还原脱氯活性的Fe(II),从而促进土壤中有机氯的降解。虽然铁还原菌能在厌氧条件下为Fe(III)的还原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但有机污染物和铁氧化物之间的电子传递速率却仍有待提高,修复效率因此也受到限制。CN101602948A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土壤修复剂,由芽阻杆菌、酵母菌、黄腐酸、人造腐殖酸、底基载体五部分组成,其功能为:恢复被过量化学品损伤的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中被固化营养物质的释放,直接为土壤补充有机物营养,增加土壤综合地力。这种土壤修复剂只具有改善土壤肥力的功效,但对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没有显著的修复效果。申请号为200810111145.3的中国专利介绍了一种将多种功能微生物与腐殖质及微生物载体(如膨润土、硅藻土、海泡石、粉煤灰等)混合制备多功能土壤微生物修复剂,但其功能微生物、腐殖质、微生物载体三者间的功能相互独立,并没有起到协同促进的效果。
经文献与专利检索,未发现利用铁氧化物与腐殖质及其还原菌制备三元复合修复剂的报道,并应用于土壤和河涌底泥有机污染修复的先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土壤和河涌底泥原位有机污染修复的铁氧化物与腐殖质及其还原菌三元复合修复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修复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3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