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纺布再处理方法及其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2720.6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5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旷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彩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C7/00 | 分类号: | D06C7/00;D06C3/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马林中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纺布 处理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及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纺布再处理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纺布由包括化学纤维和植物纤维等的原料在以水或空气作为悬浮介质的条件下制成,虽名称为布,但不能进行纺织,无纺布是新一代的环保材料,具有强力好、透气防水、环保、柔韧、无毒无味,且价格便宜等优点,具有拒水、透气、柔韧、不助燃、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等特点。该材料若置于室外经自然分解,其最长寿命只有90天,置于室内在8年内分解,燃烧时无毒、无味、且无任何遗留物质,从而不污染环境,故环保效果极佳,由于这些优点和特点,无纺布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能适用于农用薄膜、制鞋、制革、床垫、子母被、装饰、化工、印刷、汽车、建材,家俱等各行业,可作为服装衬布、医疗卫生一次性手术衣,口罩,帽,床单,酒店一次性台布,美容,桑拿乃至当今时尚的礼品袋,精品袋,购物袋,广告袋等等。
在无纺布需要重新确定尺寸、延展性、弹性等时,需要对无纺布进行再处理,而现有技术技术中,并没有提供这样对无纺布进行再处理的工序和设备
为此,本发明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无纺布再处理方法及其设备,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纺布再处理方法及其设备,能对无纺布进行再次处理,改变其延展性、厚度、弹性等各项性能,以符合新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纺布再处理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布送入;
步骤二、前压制,通过前压制卷取轴进行;
步骤三:热处理,该热处理的温度为无纺布的热可塑纤维的热软化温度和熔点之间;
步骤四:后压制拉伸,通过后压制卷取轴以比前压制卷取轴更高的转速进行转动;
步骤五:成品收成。
其中:后压制卷取轴为前压制卷取轴的速度的1.2-1.6倍,前压制卷取轴的速度为10-50米/分,后压制卷取轴的速度为12-80米/分,保证每分钟每米原布的伸长小于10厘米。
还公开了一种无纺布再处理设备,该处理设备包含:发送轮、前压制卷轴、后压制卷轴、成品卷取轮和热处理装置,该发送轮位于前端以将原布送出,该前压制卷轴包含第一前卷轮和第二前卷轮,该第一前卷轮和第二前卷轮相对设置,该热处理装置位于该前压制卷轴后侧,其包含有外壳、通道和加热装置,通道从外壳中穿过,加热装置位于外壳内;该后压制卷轴位于该热处理装 置后端,其包含第一后卷轮和第二后卷轮,该第一后卷轮和第二后卷轮相对设置,且该后压制卷轴以比前压制卷轴更快的速度旋转;该成品卷取轮位于该后压制卷轴后端。
其中:该前压制卷轴还包含第三前卷轮和第四前卷轮以形成多道S形压制处理。
其中:该后压制卷轴还包含第三后卷轮和第四后卷轮以形成多道S形压制处理。
其中:该加热装置为红外线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电极加热装置等,原布被加热装置加热至适当温度,该适当温度为无纺布的热可塑纤维的热软化温度和熔点之间。
其中:该后压制卷轴以前压制卷轴的1.2-1.6倍速度旋转。
本发明再处理方法能提供合适的厚度和性能,避免浪费和重复购买,减少了成本,且制造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少,且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能大量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将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且进一步结合对附图的说明将得到更加清楚和明显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无纺布再处理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无纺布再处理设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再处理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布送入;
步骤二、前压制,通过前压制卷取轴进行;
步骤三:热处理,该热处理的温度为无纺布的热可塑纤维的热软化温度和熔点之间;
步骤四:后压制拉伸,通过后压制卷取轴以比前压制卷取轴更高的转速进行转动;
步骤五:成品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彩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彩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27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