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装载大剂量难溶性药物并促进其吸收的渗透泵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7709.2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9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葛亮;陈艳华;田野;朱家壁;刘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44 | 分类号: | A61K9/44;A61K47/38;A61K47/32;A61K9/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载 剂量 难溶性 药物 促进 吸收 渗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装载大剂量难溶性药物并促进其吸收的渗透泵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资料,水难溶性药物约占世界药物总量的40%,个体内及个体间药物吸收情况差异度大,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之间缺乏量效关系,生物利用度差是这些药物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给对它们的开发利用造成了极大的难题。
难溶性药物,将其做成渗透泵片有一定困难,因为其溶解度(Cs)较低,在片芯的微环境内难以形成较高的浓度和渗透压来维持有效的释药速度,或者要维持持久恒定的渗透压需要大量的渗透压促进剂(超过了正常的片重范围),所以难溶性药物通常采取双层渗透泵(或称为推拉型渗透泵)制剂技术,使药物与含药层高分子以混悬液形式被助推层高分子推出释药孔,达到恒速释药的目的。可以说,双层渗透泵制剂技术是目前难溶性药物制成渗透泵型制剂最为成熟、最适宜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但是,与初级渗透泵相比,双层渗透泵制剂的制备工艺则显得较为繁琐:首先,要用适宜的高分子材料(通常采用聚氧化乙烯)压制带有含药层和助推层的双层片;随后将片芯进行包衣,由于含药层在释药过程中将形成高分子和药物的混悬液,其粘度较通常水溶液大,因此所需释药动力要比初级单室渗透泵高,为保证安全有效释药(防止衣膜破裂导致药物突释)所需包衣膜的厚度也要高于初级单室渗透泵,这就造成了包衣工艺操作的冗长,同时也可能导致释药初期“时滞”过长的问题;在对包衣片的制孔工艺中,由于存在双层包衣片的双面辨识问题,所以制孔之前首先要识别激光器所对片面是否为含药层,这就造成了工艺操作的进一步繁琐,同时也对辨识设备的准确程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双层片既含有药物层还含助推层,能装载的药量有限,一般低于200mg。所以,尽管双层渗透泵释药平稳、完全(零级释药分数可达90%以上),但由于影响双层渗透泵制剂释药行为的因素较多,制备工艺繁琐,对生产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这些都制约了其大规模、广泛地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装载大剂量难溶性药物并促进其吸收的单层渗透泵片。将难溶性药物与一种水可溶性并能形成适当黏度的高分子化合物一起压制单层片芯,外面包被半渗透性衣膜,并打孔。将此渗透泵片投入水性环境中,渗透压作用下,水分进入药室,高分子化合物逐渐溶解,形成具有适当黏度的溶液,和难溶性药物粉末共同形成均匀的混悬液。利用高分子化合物溶解时产生的溶胀压和渗透压,难溶性药物的混悬液可通过释药小孔释放出来。
影响这类难溶性药物单室渗透泵片释放的因素,除包衣膜材料性质与厚度、片芯处方和释药孔的大小等因素外,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高分子化合物作辅料,该高分子化合物应能迅速溶解,体积不宜过分膨胀以免包衣膜破裂,同时还要产生适当的黏度。研究表明,在包衣膜不破裂的情况下,此类高分子化合物加入的量越多,形成的混悬液黏度越大,药物粉末越不容易沉降,稳定性越高;高分子化合物加入量越多,溶解产生的溶胀压和渗透压越大,药物的释药速度越快。但此类化合物用量的增加会使装载药物的量相对减少。为装载大剂量难溶性药物,本发明采用羟乙基纤维素作为黏性聚合物。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用量仅为片重3%时,药物即可有效混悬,又能恒速释放,聚合物用量大大减少,装载药物量明显提高,使装载药物量最多可达500mg,实现了初级渗透泵装载大剂量难溶性药物的目的。
本发明在初级渗透泵中加入促吸收剂,可促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从而实现单室渗透泵既可装载大剂量难溶性药物,又能促进难溶性药物吸收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利用度高、给药方便、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的大剂量药物单层渗透泵控释制剂。其特征在于其由含药片芯和带释药孔的半透性薄膜包衣构成,
所述的片芯重量组成为:
药物 3%-70%,
黏性聚合物 3%-10%,
促吸收剂 5%-20%,
渗透促进剂 5%-25%,
吸收剂 5%-30%,
崩解剂 6%-10%,
润滑剂 0.1%-10%,
各组分之和等于100%;
所述的半透性薄膜包衣液组成为:
包衣材料:3%(重量体积比,g/ml),
增塑剂: 0.6%-0.9%(重量体积比,g/ml);
薄膜包衣增重为片重的8%-12%,
所述的释药孔是在片芯一侧激光打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77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