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1902.5 | 申请日: | 201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1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翁祥金;浦益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隆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02 | 分类号: | C22C1/02;C22C1/06;C22C9/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0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真空 熔炼 青铜 合金 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炼用的溶剂,尤其是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
背景技术
铬锆铜的熔炼及铸造过程中铬和锆的氧化非常严重,烧损大,成份极不好控制,而且造渣量多,导致铸锭表面夹渣,尤其是锆烧损更为严重,这一难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因此传统熔铸铬锆铜只能在真空情况下实现,真空炉设备价格昂贵,而且工艺复杂,产能较低,生产成本较高,要想实现在大气情况下熔铸铬锆铜,解决熔炼及铸造覆盖溶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现有技术中在非真空条件下熔铸铬锆铜合金时,往往会使用木炭、烟火等覆盖铜液,以避免大气与铜液接触引起氧化,铬的烧损量为30%左右,烧损量较大。另外,使用木炭、烟灰等进行覆盖,生产现场粉尘较大,环境很脏。而且木炭会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市场采购紧缺,价格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能使铜液中的有害气体有效泄出,又能将铜液中的氧化物留在溶剂表面,确保铸锭表面光洁、无氧化夹杂,无气孔等缺陷。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用于非真空熔炼青锆铜合金的溶剂,特征是,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石英玻璃25~30份、无水硼砂35~40份、冰晶石15~20份、萤石15~20份。
所述溶剂的平均颗粒尺寸为0.1~20mm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可以改善熔炼及铸造过程的工况条件,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覆盖在炉膛液面之上,形成一层粘稠的覆盖保护层,能严密封住液面,较好地避免大气与铜液接触引起氧化造渣浇损;用本发明所述的溶剂覆盖,只要操作到位,铬的烧损量在1.5%左右;
(2)本发明所述的溶剂为非真空条件下熔炼铬锆铜合金的专用溶剂,其原料市场到处都有,采购方便,配制简单及易操作,成本较低;
(3)使用本发明所述的溶剂后,生产现场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同时可以节约成本;
(4)本发明所述的溶剂能使铜液中的有害气体有效泄出,又能将铜液中的氧化物留在溶剂表面,确保铸锭表面光洁、无氧化夹杂,无气孔等缺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
石英玻璃25份、无水硼砂35份、冰晶石15份、萤石15份,将各物质混合后即可得到所述的溶剂,所述溶剂的平均颗粒尺寸为0.1mm;在进行非真空熔铸铬锆铜合金时,直接加入所述的溶剂,每吨投料量加2公斤左右的溶剂。
实施例二: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
石英玻璃30份、无水硼砂40份、冰晶石20份、萤石20份,将各物质混合后即可得到所述的溶剂,所述溶剂平均的颗粒尺寸为20mm。
实施例三: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
石英玻璃26份、无水硼砂36份、冰晶石16份、萤石16份,将各物质混合后即可得到所述的溶剂,所述溶剂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0mm。
实施例四: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
石英玻璃27份、无水硼砂37份、冰晶石17份、萤石17份,将各物质混合后即可得到所述的溶剂,所述溶剂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5mm。
实施例五: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
石英玻璃28份、无水硼砂38份、冰晶石18份、萤石18份,将各物质混合后即可得到所述的溶剂,所述溶剂的平均颗粒尺寸为5mm。
实施例六:一种用于非真空熔炼铬青铜合金的溶剂,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
石英玻璃29份、无水硼砂39份、冰晶石19份、萤石19份,将各物质混合后即可得到所述的溶剂,所述溶剂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隆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隆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19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