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压铸的升液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9626.5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8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新华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314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压铸 升液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铸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压铸的升液管。
背景技术
在制造诸如轮毂之类的铸件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升液管进行压铸。例如,将升液管的下段浸入盛放有高温金属液(例如,铝水)的坩埚或熔融炉中,通过压力升高而使金属液通过插在坩埚或熔融炉中的升液管,沿着与重力相反的方向浸入铸造模具,并进一步加压以构成铸件。
通常,升液管由中空的圆筒件构造而成。目前较为常见的升液管分成两种:一种是由铁、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金属升液管,而另一种是由石墨、粘土等非金属制成的非金属升液管。但是,这两种升液管各自都具有缺点。
对于金属升液管而言,由于坩埚或熔融炉中的金属液的温度往往高达800℃至1000℃,因此金属升液管(例如,铁管)如果长期浸泡在高温金属液(例如,铝水)中,会导致升液管的金属成分进入高温金属液。如果这两种金属并不相同的话,就会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而升液管本身也会受到极大损害。另外,由于金属受热之后会产生膨胀,也会对金属升液管产生影响。
对于非金属升液管而言,由于石墨、粘土等耐温材料承重能力和耐磨性能较差,升液管在模具的压力下极易磨损、破碎和断裂。另外,由于需要采用专用设备来制造非金属升液管,其制造成本也很高。
因此,目前急需以较低的成本制造一种既具有较高的牢固度又不会与高温金属液发生不利反应的升液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克服升液管溶蚀的问题,防止铝液增铁,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耐磨性的用于压铸的升液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压铸的升液管,包括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和下管通过螺纹连接,上管与下管内径一致,所述上管为金属管,所述下管为碳化硅陶瓷管。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管外壁设有一层耐高温材料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耐高温材料层为碳化硅薄膜、耐火纤维层和水泥涂层中的一种。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管为不锈钢管、铁管、钢管中的一种。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管下端设有外螺纹。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管上端为台阶圆孔,台阶圆孔壁上设有与上管配合的内螺纹。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管与下管连接处用水玻璃密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用于压铸的升液管既可以具有期望的强度,又可以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和耐磨性能,另外,由于碳化硅陶瓷管和耐高温材料层可以良好地防止金属液渗透入金属管,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金属管与金属液之间发生不利的化学反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压铸的升液管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上管,2、下管,3、耐高温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用于压铸的升液管,包括上管1和下管2,所述上管1和下管2通过螺纹连接,上管1与下管2内径一致,所述上管1为金属管,所述下管2为碳化硅陶瓷管,该碳化硅陶瓷管主要由约60%的碳化硅和约40%的氮化硅构成。
所述上管1下端设有外螺纹,所述下管2上端为台阶圆孔,台阶圆孔深100mm左右,台阶圆孔壁上设有与上管1配合的内螺纹,上管1与下管2连接处用水玻璃密封,使连接处形成密封。
所述上管1为不锈钢管、铁管、钢管中的一种,可以保证升液管具有期望的强度,而不至于在加压时发生破碎和断裂。另一方面,上管1外壁设有一层耐高温材料层3,所述耐高温材料层3为碳化硅薄膜、耐火纤维层和水泥涂层中的一种,可以有效地防止铝水进入上管1,从而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承重能力和耐磨性能。
本发明用于压铸的升液管既可以具有期望的强度,又可以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和耐磨性能,另外,由于碳化硅陶瓷管和耐高温材料层3可以良好地防止金属液渗透入金属管,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金属管与金属液之间发生不利的化学反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新华,未经陈新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96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警示电路
- 下一篇:便携式多功能蓄电池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