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向控距电动顶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6252.1 | 申请日: | 2011-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8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郑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小玲 |
主分类号: | B66F3/16 | 分类号: | B66F3/16;B66F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04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向 电动 顶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顶抵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电能为动力、仅有一个顶抵方向、且可以灵活调节顶抵位置、顶抵距离的顶抵器。
背景技术
顶抵器,又称“顶推器”、“顶抵装置”,是指一种能够在一个固定位置上向另一个方位进行顶推作业的机械器具,常用于隔开或加大一个作业件与另一作业件之间的距离,或使某种物件从地面上升起。
目前公知的顶抵器,有液压顶抵器、千斤顶等,这些顶抵装置虽然有一定的顶托、推移、起重作用,但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液压顶抵器需附加配套庞大的压缩设备和控制设备,难以调节顶抵起点和顶抵终点的位置,难以适应高空作业和特种作业;手动千斤顶虽然也能进行单向顶抵,但顶抵力度及顶抵速度受到体力极限的限制……,从而影响到现有公知顶抵器的使用功能、应用范围及社会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公知顶抵器功能单一、适应性不强等缺陷,向公众提供一种独特的电动顶抵器产品。该产品除了能够像公知的顶抵装置一样在固定位置向另一方位进行顶抵、推移、升托作业以外,还可以通过调节行程开关前后触碰按钮位置的方法,灵活设置产品顶抵作业的初始起点、终止位置以及相应的顶抵距离。另外,产品直接使用电能作为动力能源,既精简了庞大的附加设备,又增强了产品的顶抵能力,使整个产品具有适应范围更广、操作更可靠等优点。
本发明实现目的、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⑴ 将产品设计为基座模块、顶抵模块与控距三个部分。其中,基座模块为顶抵模块提供旋转动力;顶抵模块利用基座模块提供的旋转动力,变换为直线的顶抵运动;控距模块以行程开关为核心,利用正反两个方向触碰机构的方位设置,形成对产品顶抵位置、顶抵距离和顶抵范围的控制。
⑵ 直接使用电动机(简称电机)作为产品动力源,大幅精简顶抵器的附加设备。
⑶ 设计一换向盘,作为产品动力减速、转向机构,一方面将电机主轴的转速降低五倍,另一方面将动力方向由绕轴旋转运动变为轴向直线运动;
⑷ 在换向盘的轴心位置设置一套筒,在套筒内壁上设置一条两头贯通的螺旋线,并使这条螺旋线的螺旋间隔值,设计在螺旋线半径值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
⑸ 设计一条能与换向盘套筒内壁螺旋线配套使用的顶杆零件,使这条顶杆零件能够利用套筒内壁螺旋线作轴向直线运动;
⑹ 为顶杆零件配套设计一滑动轴承,使该滑动轴承既能引导、支持顶杆零件的轴向直线运动,又能防止顶杆零件的绕轴旋转运动;
⑺ 在装置基座中设计一具有限流功能的加油孔,以保持滑动轴承的润滑;
⑻ 在顶杆的顶端配套设置一顶座,以增加产品的顶抵面积和应用范围;
⑼ 在顶座内侧表面设置一长柱体定位控距装置,通过定位控距装置对产品行程开关的定位正向触碰和定位反向触碰,形成产品顶抵行程起始位置、终止位置、运动距离的控制功能。
⑽ 将装置的外壳设计为全密封防漏油结构,大幅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产品的使用安全可靠,坚固耐用。
与目前公知的顶抵器相比,本发明产品除了具有与公知顶抵器一样的优点之外,还可以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⑴ 结构精悍──本发明产品直接采用电动机作为装置动力源,摒弃了液压顶抵装置、气动顶抵装置所必需的空气压缩机、液体压缩机等成套附加设备,大幅减少产品的体积、重量和占用空间,结构精悍。
⑵ 定位控距──通过调节定位触发螺母的位置,可以设定产品顶抵作业的起始位置;通过调节控距触发螺母的位置,可以设定产品顶抵作业的终止位置和行程距离,使产品拥有比其它装置更为精确的顶抵定位能力和顶抵控距能力。
⑶ 功能强大──由于直接使用电能为动力,使产品的操作更为简便灵活,且拥有比同等体积的液压顶抵器、气动顶抵器、手动顶抵器更为强悍的顶抵能力,功能强大。
⑷ 适应性广──本发明产品由于体积精悍,功能强大,不但可以适应于普通顶抵场合使用,而且可以适应于高空、海洋、抗震、抢险等特殊场合,适应性广。
此外,本发明实施简单,制造简易,所形成的产品结构美观大方,坚实耐用,使用方便,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价值。
下面,结合一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基座模块零件示例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底板零件结构折线剖示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小玲,未经郑小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62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