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叠式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5610.7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0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谷祐儿;前田仁史;藤原雅之;楠川正男;新屋敷昌孝;船桥淳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8 | 分类号: | H01M2/18;H01M10/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叠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式电池,尤其涉及作为机器人、电动车等的电源、备用电源等使用的大容量的层叠式电池。其中,尤其涉及具有使用袋状间隔件的层叠电极体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池不仅用于携带式电话机、笔记本电脑、PDA等移动信息终端的电源,还可以用于机器人、电动车、备用电源等,因此要求进一步的高容量化。相对于这样的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高容量电池,因此作为上述这样的驱动电源而被广泛利用。
作为这样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形态,大致具有:将旋涡状的电极体封入外装体而形成的旋涡式锂离子电池、将层叠多个方形电极而形成的层叠电极体封入复合外装体中的层叠式锂离子电池(层叠型的方型锂离子电池),该层叠式锂离子电池通过熔敷外装罐或复合膜而制成。
在所述锂离子电池中,层叠式电池的层叠电极体的具体结构为:将延伸出正极集电引板的板状的正极板和延伸出负极集电引板的板状的负极板隔着由聚乙烯、聚丙烯等构成的间隔件而层叠所需的层量。
以往,在上述层叠式电池中,将两片间隔件在周缘部接合而构成袋状,在该袋状间隔件中收容正极板及负极板中的任意一方,并将收容有该正极板或负极板的袋状间隔件和未收容在袋状间隔件中的负极板或正极板交替层叠而构成层叠电极体。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短路。
但是,如果采用这样的将正极板或负极板收容在袋状间隔件中的结构,则存在电解液难以进入内部的电极板这样的难点。通常作为间隔件使用的聚乙烯板、聚丙烯板等为多孔质的膜,但该多孔质膜的情况与无纺布制的间隔件等的情况不同,电解液不容易通过膜所具有的细小的空孔而浸透至内部。
因此,还具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袋状间隔件的至少一边设有通液口的结构,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在袋状间隔件上交替设置未熔敷部和熔敷部的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通过袋状间隔件防止正极板与负极板的短路的同时通过通液口或未熔敷部使电解液容易浸透至内部的电极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92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44427号公报
另一方面,在上述层叠式电池中,存在电解液难以进入至收容在位于层叠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中央部的袋状间隔件中的电极板的问题。该问题在层叠片数增加的情况和电极板面积增大的情况下尤为显著。由于存在该问题,在层叠电极体中的电极板上的电解液分布不均匀时,在预充电时形成的向负极的皮膜量和充放电时的反应中产生不均,导致循环劣化。这样电解液在层叠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2中未被给予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使层叠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电解液的分布均匀化的层叠式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层叠式电池具备延伸出正极集电引板的多片正极板和延伸出负极集电引板的多片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电极体,其特征在于,
每对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间隔件在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接合而形成接合部,
位于所述层叠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区域的所述间隔件的接合部的区域的比例比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所述间隔件的接合部的区域的比例小。
在本发明中,对作为间隔件的接合部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定的局限,例如可以包括热熔敷、超声波熔敷等熔敷和基于粘接剂的接合等的任一种。
此外,“间隔件的接合部的区域的比例”是指在周缘部被接合的区域的长度相对于间隔件的周缘部的长度的比例。
此外,作为“将每对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一对间隔件接合”的形态,例如可以是将两片方形状的间隔件重叠并将周缘部接合而形成袋状的形态,此外,也可以是将一片方形状的间隔件的中央部折回并将侧边部接合而形成袋状的形态。需要说明的是,该折回部不包括在“形成有接合部的区域”之中。
此外,“位于层叠电极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区域的间隔件”是指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的间隔件以外的间隔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例如,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的间隔件以外的全部间隔件的接合部的区域的比例小于位于两端部的间隔件的接合部的区域的比例的形态、间隔件的接合部的区域的比例从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的间隔件朝向中央阶梯性减小地或逐渐减小的形态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56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