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送管及其制造方法、包括该输送管的泵送机械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3727.1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6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化波;欧耀辉;秦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7/06 | 分类号: | F16L57/06;C21D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兆岭;逯长明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及其 制造 方法 包括 机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混凝土、泥浆等物料的输送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输送物料的输送管,还涉及到包括该输送管的泵送机械,及输送管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建筑作业时,一般用混凝土泵送机械输送混凝土。在输送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泵提供适当的动力,使混凝土在适当压力作用下通过输送管道到达预定的地点,以在远离搅拌站的位置进行混凝土浇注或灌注作业。通常,输送管道由多个输送管顺序相接形成。
在输送混凝土过程中,一方面,输送管的内壁要承受混凝土流动时产生的持续性冲蚀和磨损;另一方面,输送管要承受混凝土的压力作用,在向较高处或较远处输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要承受更高的压力作用。混凝土对输送管内壁的冲蚀和磨损要求输送管的内壁具有较高的硬度;混凝土的压力作用要求输送管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韧性(断裂韧性或/和冲击韧性)。
基于上述要求,目前的输送管主要以下三种类型:1)单层调质输送管;2)单层内孔淬火输送管;3)双层复合输送管。
单层调质输送管是金属管体经过调质处理获得的输送管;该输送管对硬度和韧性进行了平衡。单层内孔淬火输送管是金属管体的内壁部分经过淬火处理获得输送管;该输送管实际上形成了内层部分和外层部分;内层部分经过淬火处理,硬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耐磨性能,但韧性较低;外层部分未经过淬火处理,硬度较低,但韧性较高。双层复合输送管包括相互独立的内管和外管,内管套在外管内;内管硬度较高,韧性较低,外管硬度低,韧性较高;内管用于承受混凝土的冲蚀和磨损,外管对内层起保护左右,以保证输送管整体的韧性。
由于需要兼顾硬度和韧性,单层调质输送管寿命相对较短。虽然单层内孔淬火输送管和双层复合输送管能够满足实际使用对硬度和韧性的要求,但由于这两种输送管内壁部分和外壁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能,在混凝土磨穿内壁部分时,输送管就要报费更换;这就容易造成输送管材料的浪费。在资源日益稀缺的时代,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如何在使输送管保持较高耐磨性和良好韧性的同时,提高输送管材料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难题。该问题不仅存在于用于输送混凝土的输送管中,也存在于用于输送泥浆、灰渣的输送管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耐磨性和良好韧性的输送管;同时,利用该输送管能够提高输送管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材料浪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该输送管的泵送机械。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管制作方法,以使该输送管具有较高耐磨性和韧性,同时又能够提高该输送管材料的利用率。
本发明提供的输送管包括管身,所述管身包括至少一层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在管体的延展方向布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硬度大于第二区域的硬度,所述第二区域的韧性大于第一区域的韧性。
可选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环状。
可选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区域形成块状,且该块状的第一区域由第二区域包围。
可选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网状。
可选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形成螺旋状。
可选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形成旋转方向相反的两个螺旋状,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区域形成块状。
可选的,在所述管体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区域的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最高点。
本发明提供的泵送机械包括机械本体和安装在所述机械本体上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为上述任一种输送管。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输送管制造方法包括:对预定管体的预定区域进行淬火处理,该预定区域形成第一区域,未进行淬火处理的区域形成第二区域,并使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该管体的延展方向布置。
可选的,将管体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再对所述预定区域进行淬火处理,或者;
将管体的所述预定区域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再对所述预定区域进行淬火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输送管制造方法包括,对淬火后的预定管体的预定区域进行回火处理,该预定区域形成第二区域,未进行回火处理的区域形成第一区域,并使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该管体的延展方向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37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GaN晶体衬底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基于氨基乙烯基硅烷的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