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极片吸附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9176.1 | 申请日: | 2011-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0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过磊;张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吸附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极片生产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吸附工装。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手机以及电动工具等产品上。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石油、煤、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随着人们日益开采而减少的今天,新一代电池一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清洁、环保、高效的能源转换贮能系统成为解决现代文明面临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有效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充、放电。而锂离子电池自身充电所需消耗的电能目前虽然不是评价电池本身优劣的主要指标,但是对于能源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及锂离子电池使用产业化、大众化来说,追求低能耗、低成本使用是恒久不变的要求。
目前,在生产中,利用机械手的吸嘴吸附电池极片,而吸嘴在吸附极片时导致极片有吸痕,并且吸痕处极易出现极片表面材料脱落的现象。同时,损耗大、吸嘴容易出现漏吸,导致真空泄漏的现象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免电池极片表面出现吸痕的电池极片吸附工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极片吸附工装,包括由电磁换向阀控制的气缸,所述的气缸连接有由其控制升降的多孔吸盘结构。
所述的气缸活塞端部连接有压板,所述的压板的下端面与负压吸附电池极片的多孔吸盘结构相连接。
所述的多孔吸盘结构包括上板、下吸盘、连接杆,所述的上板与下吸盘连接在一起中间形成可被抽真空的腔体,所述的连接杆一端与上板相连接,另一端与压板下端面相连接,所述的下吸盘端面上设有多个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吸孔,所述的连接杆内设有抽气管道,所述的抽气管道一端与所述的腔体相连通,另一端与抽真空泵相连接。
所述的连接杆为两个。
所述的电磁换向阀由气源控制。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多个吸孔结构,由以往的吸嘴点接触改成了面接触,避免了极片表面的材料因为吸痕而导致脱落;2、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不同容量的电池极片;3、体积小、重量轻、不会出现漏真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池极片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下吸盘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1、气缸;2、压板;3、上板;4、下吸盘;5、连接杆;6、腔体;7、吸孔;8、抽气管道;9、抽真空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极片吸附工装,包括由电磁换向阀控制的气缸1,气缸1连接有由其控制升降的多孔吸盘结构。气缸1活塞端部连接有压板2,压板2的下端面与负压吸附电池极片的多孔吸盘结构相连接。多孔吸盘结构包括上板3、下吸盘4、连接杆5,上板3与下吸盘4连接在一起中间形成可被抽真空的腔体6,上板3与下吸盘4通过螺栓相连接。连接杆5一端与上板3相连接,另一端与压板2下端面相连接,下吸盘4端面上设有多个与所述腔体6相连通的吸孔7,连接杆5内设有抽气管道8,抽气管道8一端与所述的腔体6相连通,另一端与抽真空泵9相连接。连接杆5为两个。
电磁换向阀由气源控制。工作时,开启气源,气缸1控制压板2下压,下吸盘4压在电池极片上,这时使用抽真空泵9将腔体6抽真空,多个吸孔即7对电池极片起到负压吸附作用,由以往的吸嘴点接触改成了现在的面接触,避免了电池极片表面的材料因为吸痕而导致脱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91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