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废铜箔制备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6506.3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0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樊余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樊余杰 |
主分类号: | C01G3/02 | 分类号: | C01G3/02;B09B3/00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111 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箔 制备 氧化铜 氧化亚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化铜、氧化亚铜制备领域,具体涉及用废铜箔制备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铜、氧化亚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作杀菌剂、陶瓷和搪瓷的着色剂、红色玻璃染色剂,还用于制造各种铜盐、分析试剂及用于电器工业中的整流电镀等。传统的氧化铜、氧化亚铜的生产,一般是采用电解铜粉为原料,经过高温煅烧制得。电解铜粉是通过金属铜电解而得,显然,这种生产方法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原料成本高;二是生产中的电解铜粉需要漂洗,产生含有铜离子和酸的废水污染。
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废铜箔数量也随之增加,而目前的废铜箔利用,有以下几种方法,如专利号为:01136801.2,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废铜箔的回收方法,是将铜箔先进行化学溶解、结晶纯化处理后,再投入生箔溶解槽回收,其回收工序多、成本高;再如专利号为:200810033828.1,公开了名称为“利用电解工艺直接回收废旧电路板铜的方法”,仍然是采用电解的方法进行回收。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着用废铜箔直接生产氧化铜以及氧化亚铜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废铜箔制备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方法,制备工序短、制备成本低、制备过程中无污染。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废铜箔制备氧化铜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将废铜箔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至100-300目,然后送入焙烧炉中(为回转窑),吹入含氧的空气,在680-850℃焙烧1小时以上,出炉后冷却至室温,再送入粉碎机粉碎至300目以上,得到含量为99﹪以上的氧化铜。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废铜箔先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至10-20目,然后再放入高速旋风粉碎机中粉碎至100-300目(其中90﹪的粒径在200目以上)。
一种用废铜箔制备氧化亚铜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将废铜箔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至100-300目,然后按重量配比1:1混合相同目数的氧化铜,混合均匀后送入焙烧炉中(为回转窑),在760-800℃焙烧1小时以上,出炉后冷却至室温,再送入粉碎机粉碎至300目以上,然后将粉末放入带有搅拌的釜中,边搅拌边向粉末喷抗氧剂,得到含量为98﹪以上的氧化亚铜。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废铜箔先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至10-20目,然后再放入高速旋风粉碎机中粉碎至100-300目(其中90﹪的粒径在200目以上)。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抗氧剂为间甲酚、二烷基对苯二酚、烷基对氨基酚、对苯二酚、1.1.3-三丁基烷、特丁基甲酚、四-季戊四醇酯、1010、330、1076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
所述抗氧剂与氧化亚铜粉的重量比为1:450-60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本发明将废铜箔粉碎后,直接采用焙烧的方法生产氧化铜、氧化亚铜,既具有生产工艺路线短、生产中能耗低,又避免了电解方法生产氧化铜、氧化亚铜的废水污染。同时,由于废铜箔中的杂质含量低,因此,利用废铜箔生产氧化铜、氧化亚铜的纯度高,可达到试剂级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氧化铜的制备。
实施例1
一种用废铜箔制备氧化铜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将废铜箔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至10-20目,再放入高速旋风粉碎机中粉碎至200目左右(其中90﹪的粒径在200目以上),然后送入回转窑中焙烧(回转窑的转速可设为每分钟2-3转),吹入含氧的空气(含氧量为21﹪的自然空气,鼓风机空气的流量为每小时220立方米),在720℃焙烧150分钟,出炉后冷却至室温,再送入粉碎机粉碎至300目以上,得到含量为99.50﹪的氧化铜。
实施例2
将废铜箔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至10-20目,再放入高速旋风粉碎机中粉碎至200目左右(其中90﹪的粒径在200目以上),然后送入回转窑中焙烧(回转窑的转速可设为每分钟2-3转),吹入含氧的空气(含氧量为21﹪的自然空气,鼓风机空气的流量为每小时220立方米),在770℃焙烧130分钟,出炉后冷却至室温,再送入粉碎机粉碎至300目以上,得到含量为99.??﹪的氧化铜。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樊余杰,未经樊余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65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虹吸水位控制装置
- 下一篇:具封装注塑材料的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