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心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0793.7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8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崔锡柱;金学柱;文达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7/10 | 分类号: | B60C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韩龙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心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其不按照空气压力的方式起缓冲作用,而是通过凸起(Auxetic)式的辐条部件的缓冲部,起缓冲作用,并承受施加于轮胎上的压力。
背景技术
轮胎在车辆等的行驶时,因车体、搭载者,货物等的重量,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而轮胎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实现不仅抵抗这样的压力,而且能够随着道路等的形状等状况,而吸收施加于车体上的冲击等的缓冲作用,该轮胎按照即使在上述这样的条件下,仍能顺利地驱动汽车。
这样的结构的轮胎还适用于汽车,自行车,人力车,卡车等的大部分的移动机构。
为了抵抗象上述那样施加的压力,产生缓冲作用,维持原始的形式,通常,采用按照充满空气的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
在这样的充气轮胎中,对应于已填充的空气的压力,其作用,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在产生车胎泄气的场合,具有无法维持原始的形式、难以实现车辆等的行驶、寿命短的问题。
特别是,在充气轮胎的充气空间无法通过穿孔实现充气空间的作用的场合,即,车胎泄气为充气式的最大的缺点是在车辆的行驶时产生的车胎泄气具有引发交通事故的危险。
为了消除上述这样的充气式轮胎的问题,人们正在进行实心轮胎(Airless tire)的开发。在过去,人们提出各种类型的实心轮胎。
可在承受自行车等的较小荷载的条件下,采用初始阶段的实心轮胎,采用耐久性和恢复力优良的橡胶,合成树脂等的材质,对轮胎成形。
目前,伴随实心轮胎的技术的发展,人们还提出可用于车辆的结构的实心轮胎,但是,大部分的方式是设置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等的蜂窝结构的辐条缓冲部300(参照图1)。
具体来说,图1公开有非充气的实心轮胎,其包括接触地面的圆筒形的地面接触部;旋转轴固定部,其圆周小于上述地面接触部,该旋转轴固定部位于地面接触部的内侧;蜂窝式的辐条缓冲部,其将地面接触部和旋转轴固定部连接,起缓冲作用。
但是,在具有图1所示的那样的蜂窝式的辐条缓冲部300的过去的实心轮胎中,产生下述的问题,即,在承受压力,冲击,该辐条缓冲部300变形的场合(通常的形变等)、变形巨大、与地面的接触面过大等情况,难以充分地实现轮胎的主要性能,无法实现去除压力,即使缓冲部恢复到其原始的形态,仍无法快速地恢复的情况。
另外,由于上述辐条缓冲部300充分地实现其作用的时刻的寿命短,故具有实心轮胎的寿命也较短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第5494090号文献
专利文献2:US第7143797号文献
专利文献3:KR特願第10-1990-0015355号
专利文献4:PCT国际申请US2008/058308号(WO2008/11898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凸起(Auxetic)式的辐条缓冲部的实心轮胎,其中,即使在产生压力、冲击等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能充分地实现轮胎的性能,其变形越小,如果去除压力、冲击,则不仅恢复到原始的状态的恢复力优良,而且可长期地充分实现其本来的功能。
本发明具有下述的形式,其形成一种实心轮胎,该轮胎包括地面接触部,旋转轴固定部,与凸起式的辐条缓冲部,上述辐条缓冲部通过辐射状隔壁和连接隔壁,形成凸起式的结构,上述辐射状隔壁从地面接触部朝向旋转轴固定部而延伸,具有多个突出部而呈辐射状排列,连接隔壁位于上述排列的辐射状隔壁之间,连接多个辐射状隔壁,并将形成于相应的辐射状隔壁上的突出部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地点之间连接。
由此,可形成下述的实心轮胎,其中,即使在产生压力、冲击等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越可充分地实现轮胎的性能,其变形越小;如果去除压力、冲击,则不仅恢复到原始的状态的恢复力优良,而且可长期地充分实现其本来的功能。
于是,本发明的实心轮胎具有接触地面的圆筒形的地面接触部。
此外,具有旋转轴固定部,其圆周小于地面接触部,该旋转轴固定部位于地面接触部的内侧。
还有,包括凸起式的辐条缓冲部,其将地面接触部和旋转轴固定部连接,起缓冲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轮胎株式会社,未经韩国轮胎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07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戊烷及甲基环戊烷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锥度的水冷钢锭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