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0439.4 | 申请日: | 2011-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6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麻林涛;王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麻林涛;王莉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专用 复合 微生物 肥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专用肥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玉米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重要的谷类粮食作物之一,其施肥多以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等化肥和通用型复合肥为主,化肥是速效肥,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而通用型复合肥虽然适用的地区和作物和种类范围很广,但对于某一种作物来说,可能出现一种或两种养分过剩,而其它养分又有可能不足的现象,造成某些养分的浪费,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施肥过量和营养供应不平衡的问题。因为这些肥料没有考虑当地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和作物吸收的养分数量来确定比例,既污染土壤环境,又限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作物、土壤缺乏针对性,肥效利用率低,对环境危害也大,江河和地下水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变小,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抗病、抗寒、抗旱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导致玉米品质下降,产量降低。
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这给它的开发、推广、应用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发展有机农业、生产A 级、AA 级绿色食品中的不可替代性,充分体现了它潜在的魅力。但是,目前微生物肥料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菌数不达标、保质期过短,从而应用效果不稳定。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将微生物肥料作为玉米专用肥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用于玉米的肥料存在化学肥料施用过量、针对性差、养分不均衡、现有微生物肥料施用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玉米专用肥。施用后可明显增产增收。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所有的设备和原材料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玉米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包括复合微生物菌液和有机无机复合肥,以重量百分比计:尿素15-25%,磷酸二铵5-13%,钙镁磷肥 4-8%,氯化钾12-20%,草炭35-45%,复合微生物菌液5-10%,硫酸锌0.5-1.5%,硫酸铜0.2-1.0%,硫酸锰0.2-1.0%,合计为100%。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液由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分别经发酵制得微生物菌液,再按照任意比例混合而成。
优选的,侧孢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两者的混合重量比例为1-8:1-8,更优选的为1:1。
本发明采用新的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具体被命名为“新侧芽孢杆菌1号菌株”,保藏号为CGMCC No.5090。该菌种分离自高产农田,并经驯化,长期以来性状稳定。
该菌种的生物学特性为菌体杆状,属于芽孢杆菌属,其细胞大小为 0.15~0.18 ×215~510um,革兰氏染色阳性,可变为阴性,芽孢为椭圆形,侧生、中生或近中生,孢囊膨大,游离芽孢一边比另一边厚(独木舟形)。能利用多种氮源、碳源,生长温度20-55℃,最佳生长温度37℃,最适PH7.2。在不良条件下,菌体转化产生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抗逆性强,可耐受100℃高温20分钟和干燥等恶劣条件。
新侧芽孢杆菌1号菌株在2010年7月22日提交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 No.5090,分类命名为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发明采用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体被命名为“新枯草芽孢杆菌1号”菌株,保藏号为CGMCC No.5091,分类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种分离自高产农田,并经驯化,长期以来性状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麻林涛;王莉,未经麻林涛;王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04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