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线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1922.6 | 申请日: | 201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6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新美正巳;片平晃二;秋山正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H01H50/44 | 分类号: | H01H5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寇英杰;黄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线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线管装置,其包括两个圆筒状保持部,它们保持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
背景技术
作为常规技术,JP-A-2009-191843公开了一种用于起动器的电磁开关。该电磁开关结合有螺线管,其通过使用电磁吸引力将起动器的小齿轮推出到发动机的环形齿轮侧。
螺线管具有围绕由树脂制成的绕线管缠绕的激励线圈。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由两个圆筒状保持部保持,圆筒状保持部从绕线管的凸缘部在其轴向方向上延伸。开口部分别形成在两个圆筒状保持部中。开口部在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作为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从圆筒状保持部中的一个的开口部容纳并保持在该一个圆筒状保持部中。作为激励线圈的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从圆筒状保持部中的另一个的开口部容纳并保持在该另一圆筒状保持部中。
在包括JP-A-2009-191843中所公开的螺线管的常规螺线管中,在激励线圈的线构件围绕绕线管缠绕预定圈数之后,已缠绕的线圈部需要被锁定,以防止由于松开的已缠绕的线圈部而导致的绕组失败。作为用于锁定这种松开的手段,通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粘合带、塑料绳线等围绕线圈的外周表面缠绕。
但是,以上方法增加了所需的制造设备的数目、和制造工序的数目,这使缠绕工序的自动化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螺线管装置,其能够简化用于缠绕激励线圈的设备并且减少用于缠绕的制造工序的数目。
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螺线管装置,所述螺线管装置包括:绕线管,所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缠绕鼓部,并且在所述绕线管中,在所述缠绕鼓部的沿轴向方向的两端上分别形成有凸缘部;激励线圈,所述激励线圈通过围绕所述绕线管缠绕线构件形成;以及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第二圆筒状保持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从所述凸缘部中的形成在所述缠绕鼓部的一个端侧上的一个凸缘部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和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分别保持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和缠绕结束侧的线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所述线端部中的属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开始侧的一个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所述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具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沿其轴向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中开口,以容纳所述线端部中的属于所述激励线圈的缠绕结束侧的另一线端部,并且开口方向面向所述凸缘部的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凸缘部中的一个凸缘部设有第一槽口部和第二槽口部,所述第一槽口部与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沿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开口且通向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边缘,并且,所述第二槽口部与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连通,并且沿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开口方向开口且通向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边缘,以及,在所述激励线圈中,所述线端部中的上述一个线端部由所述第一圆筒状保持部保持、并且在所述线端部中的该一个线端部从所述第一槽口部被拉到所述凸缘部的内侧之后立即弯曲,所述线构件围绕所述缠绕鼓部朝向圆周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方向相反的另一侧缠绕、并且缠绕预定圈数,之后,所述线端部中的上述另一线端部在所述第二槽口部的紧前面处沿轴向方向弯曲、并且从所述第二槽口部被拉出到所述凸缘部的外侧、然后由所述第二圆筒状保持部保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第一螺线管沿其轴向方向的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螺线管的缠绕开始侧的侧视图(沿图1的“A”方向观察的图);
图3是示出第一螺线管的缠绕结束侧的侧视图(沿图1的“B”方向观察的图);
图4A是绕线管的纵截面图(沿图4B的“C”方向观察的图);
图4B是绕线管沿其轴向方向从一个凸缘部侧观察的视图;
图5是电磁开关的纵截面图;以及
图6是示出第一圆筒状保持部的沿轴向方向的端面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下面描述实施方式。为了省去不必要的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彼此等同或相似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19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