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2747.6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5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刚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H04M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伪 验证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针对目前国内造假、盗版活动猖獗,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生产厂商也不断更新各种防伪技术,但造假活动仍然屡禁不止,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消费隐患,给广大生产厂家带来很大的利益损失。
目前已有的很多防伪技术,例如激光变色防伪、全息图案防伪、温度变色防伪、特种版印刷防伪等技术,由于防伪技术随机性较差、不具备唯一性,而不能对单件产品进行防伪标识,导致容易被造假者复制;另外,现有防伪技术由于其技术含量较低,极易被破解和掌握;还有,现有防伪技术通常存在防伪验证程序复杂,不便于操作等问题。可见,现有防伪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防伪效果较差,造假活动仍然屡禁不止,因此,急需一种有效、便捷且易于操作的防伪技术以满足人们对防伪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以提供一种有效、便捷且易于操作的防伪技术来满足人们对防伪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真伪验证方法,预先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所述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后设于被验证产品端,所述方法包括:
移动通讯终端扫描获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所述防伪码在所述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可见;
发送所述防伪码至服务端;服务端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
移动通讯终端接收服务端的验证结果。
一种真伪验证系统,包括服务端、移动通讯终端和标识设置端:
所述标识设置端,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唯一的防伪码;
组合模块,用于将所述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使得所述防伪码在所述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可见;
设置模块,用于将被不透明涂层覆盖的防伪码设于被验证产品端;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包括,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获取设于所述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防伪码至所述服务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的验证结果;
所述服务端包括:
验证模块,用于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
反馈模块,用于将验证结果发送至所述移动通讯终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移动通讯终端进行防伪验证,从而使得验证更加灵活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真伪验证,比如每次购买前可以方便的利用移动通讯终端比如手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案对产品进行真伪验证,即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需将不透明涂层破坏后才能看到防伪码,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者对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且利用移动通讯终端实现的真伪验证,大大降低了验证的复杂性,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验证,比如产品购买前,从而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
其次,还可以进一步的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采用校验码和防伪码两种标识进行特定组合,使得防伪码只有在校验码被破坏后才可见,对产品验证时会将校验码破坏掉,被破坏的校验码将不会再被其他人获知,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造假的难度,进一步防止造假者对校验码和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
再次,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验证标识(包括防伪码,或防伪码和校验码的组合),在真伪验证时还可以通过判断是否为初次验证,确定其是否为真品,如果被复制假冒,则假冒产品将无法通过真伪验证,进一步提高了防伪效果。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验证标识(包括防伪码,或防伪码和校验码的组合)进行加密处理,将加密后的验证标识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真伪验证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真伪验证方法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刚,未经王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27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助面食贩卖机
- 下一篇:一种面向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日志数据组织的方法